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18-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改革开放40 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回思
    重提一桩学术公案:“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
    王南湜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6-13. 
    摘要 ( 217 )   PDF(pc)(702KB) ( 782 )   收藏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的回顾与反思,有一个话题似乎绕不过去,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和康德、黑格尔哲学的关系问题。近些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的讨论日渐频繁,在这些讨论中,尽管不时会提及一桩关于康德、黑格尔哲学的学术公案,但却被漫画化了,并未得到认真的对待。事实上,当今中国最迫切需要的是能够直面并把握和揭示出精神文化中深刻对立的康德精神的追随者,而不是动辄构造体系的黑格尔的肤浅的模仿者。一旦这种文化冲突被充分地表达于哲学理论之中,黑格尔通过否定达到更高的肯定的辩证法也就有用武之地了。但前提是必须真正以康德哲学的精神把握住文化冲突之实际。因此,必须是“先要康德,后要黑格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革开放4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回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当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总体观照
    阎孟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14-24. 
    摘要 ( 195 )   PDF(pc)(561KB) ( 166 )   收藏
    哲学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要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找到哲学切入现实的方法和角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40年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它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径和走向,也给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首先需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可能走向作出充分的研究,包括如何正确、完整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合理性;其次要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其发展中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进行批判性研究,包括民权问题、民生问题以及公权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
    任常青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25-34. 
    摘要 ( 501 )   PDF(pc)(604KB) ( 377 )   收藏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贯穿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完整的“三农”理论体系。此理论体系是他在长期的农村工作实践和政治生涯中形成的,基于中国“三农”的实际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是一个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深刻的科学理论体系,回答和解决新时代“三农”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化和中国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任保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35-43. 
    摘要 ( 248 )   PDF(pc)(888KB) ( 238 )   收藏
    高质量发展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必须建立在对我国过去高速增长阶段形成机制的解释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由一些特殊因素所造就的。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除特殊的国情依然存在外,过去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特殊因素、特殊增长道路、特殊机制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向中高速增长转变,支撑经济增长的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长政策进行了主观调整。但是中国经济向高质量阶段转变仍然具有阶段优势、大国优势和制度优势。目前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新动能的培育、要素活力的释放和发展方式的创新。依据新时代经济增长态势、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要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生产力方面的全面创新与生产关系方面的深化改革的结合,推动高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
    郭冠清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44-54. 
    摘要 ( 292 )   PDF(pc)(615KB) ( 424 )   收藏
    2017年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要有五个理论创新:新发展理念是破解时代发展难题、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发展观,是最突出的理论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新时代经济发展中并以"精准脱贫"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实践形态,是科学回答"为谁发展"时代之问的理论创新;"新常态"经济思想是对经济发展"历史"阶段的准确判断,是科学理解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走向的"总开关"和"金钥匙";"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对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探索"怎样干"中形成的理论创新;"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地构建了一个"党、政府、市场"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是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审视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
    何文炯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55-62. 
    摘要 ( 237 )   PDF(pc)(486KB) ( 373 )   收藏
    社会保障是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对改善我国收入分配状况虽具有积极贡献,但收效有限,某些社会保障政策甚至产生了负面作用,因而亟须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再分配的机理研究。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成员基本风险提供基本保障,收入再分配则是其派生功能。要厘清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需要从社会保障给付、社会保障筹资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结构三个方面入手,明确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定位。对低收入人群参加社会保险减免保费,在实现"保基本"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在收入分配领域的积极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底线公平对西方社会保障公平理论的超越
    高和荣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63-69. 
    摘要 ( 454 )   PDF(pc)(519KB) ( 196 )   收藏
    作为保障社会良性运行的底线公平是底线与公平有机结合的整体,它强调社会保障的底线性,注重社会保障的公平性,确保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因而它在承认群体和个体社会保障需求差异性的基础上克服了西方规则公平理论过于强调起点及过程一致性的矛盾,进而克服了该理论所蕴含的权利义务绝对均衡的矛盾,实现了一致性与非一致性、均等性与非均等性的统一。不仅如此,底线公平在质和量方面克服了结果公平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划分具有底线性质以及非底线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待遇,注重民众基本生活需求方面的制度供给和待遇普及,优先惠及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满足程度不高的群体。同时它还能够参照各地八大类消费支出总额合理地划定底线的范围与界限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有效地解决因结果公平必然引发的高福利--这个世界性难题,为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理论支撑,不断增强中国社会保障的理论自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高传胜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70-76. 
    摘要 ( 255 )   PDF(pc)(561KB) ( 135 )   收藏
    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运行中已经暴露出各自存在的内在不足与缺陷,其中包括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险制度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和完全积累制社会保险制度缺乏互助共济功能等。借鉴名义账户和住房公积金制度经验,实行大个人账户制,并通过基金借贷融通方式实现社会互助,有助于将现收现付制互助共济功能强大与完全积累制激励约束功能强大的优势有机融合起来。此外,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求降低给企业带来较大负担的"五险一金"费率、恢复并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自动稳压器与逆周期调节功能。建立与经济状况紧密相联的社会保险费率调整规则和更长时间视野的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则有助于增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理论热点与实践
    系统的逻辑:卢曼理论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演变
    秦明瑞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77-84. 
    摘要 ( 709 )   PDF(pc)(580KB) ( 720 )   收藏
    卢曼控制论的系统理论强调,系统总是在操作性地确定自身与环境的界线,从而选择环境中的事件进行加工。只有确定了自身的边界,系统才能建构自身的结构,以便加工来自环境的复杂性,并减少这种复杂性。在这种一般性界定的前提下,心理系统和社会系统得以区分:前者是生产思想的过程,后者则是由沟通形成的。沟通是由信息、传递和理解这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构成的一个共生单位。而这三个部分都是操作的结果。操作是设定差异和标示差异的过程,二者几乎是在同一步骤中进行的,因此,它们构成了一种"二重区分"的操作。这种操作被卢曼称为"观察"。观察总是包含着盲点,而具有自我观察能力的系统才是具有理性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质性研究何以具备可推广性
    何旭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85-91. 
    摘要 ( 376 )   PDF(pc)(567KB) ( 294 )   收藏
    社会学领域的质性研究长期面临着其研究结论是否具备可推广性的质疑。社会学质性研究在这种质疑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在实践操作层面给这种质疑作出了回应。见微知著、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质性研究的可推广性提供了思想基础;质性研究通过长期而深入的实地研究达到理论成熟,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推广性提供了理论保障;质性研究围绕研究目的选择样本,并不断调整研究样本,为质性研究的可推广性提供了技术保障;质性研究报告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呈现研究者与参与者共同建构理论的过程,增强了学术研究说服力与认同感,为质性研究的推广提供了现实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主体问题研究
    文化世界的工作世界本质——人民性的根本意义
    李晓元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92-98. 
    摘要 ( 727 )   PDF(pc)(462KB) ( 662 )   收藏
    工作世界的本质意义在于它对文化世界的本质意义。文化世界的本质是工作世界,工作世界的本质是工作世界总体性,工作世界总体性的本质是工作世界共同体,而工作共同体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共创共享的共同体关系。创造、工作创造、工作共同体构成工作世界乃至整个文化世界的三位一体本质,即以人民为主体的共创共享关系。由此,工作世界的本质意义是人民性的根本意义或根本生态。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世界、生活世界、工作世界都要遵循工作世界的本质意义,特别是共创共享的工作共同体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的科学内涵及现实启示
    张博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99-104. 
    摘要 ( 251 )   PDF(pc)(460KB) ( 268 )   收藏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体系,其中便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作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第一次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揭示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独特价值,蕴含了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科学意义。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的主要社会矛盾,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实际,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的理论精要和科学内涵,对于认识和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唯物主义是哲学还是世界观?
    高超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105-111. 
    摘要 ( 287 )   PDF(pc)(451KB) ( 280 )   收藏
    恩格斯指出,现代唯物主义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有学者主张现代唯物主义是哲学。这种主张依赖于一定的论证,而这些论证存在着逻辑错误,并面临着无法回避的逻辑困难。说"现代唯物主义不是哲学"比相反观点更能得到逻辑上和文本上的支持。现代唯物主义并不是作为"新哲学"取代了"旧哲学",而是作为新哲学观要求取代旧哲学观,作为新世界观要求取消哲学本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洋法研究
    海洋法自由理论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
    何志鹏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112-119. 
    摘要 ( 189 )   PDF(pc)(612KB) ( 405 )   收藏
    海洋法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受海洋大国的引领和塑造,随着时代发展,海洋自由原则已经落后于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发展,所以海洋法在理论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规范的创设与细化缩减着海洋自由的地域范围,制约着海洋自由的具体领域,由此进入了海洋治理的新范式。当然,现在的海洋治理还存在着全球体制欠缺、规范安排碎片化、规范执行失衡等问题,有待于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完善。随着联合国在公海保护区方面的关注和努力,海洋治理已进入到全球协商、共同努力的阶段。与网络、外空、极地等全球治理和国际法治新疆域一样,中国作为力图建设海洋强国的国际法主体,既应注意全球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利益,也应准确地确立自身的利益取向,积极参与国际咨商,逐步推进公海保护的宪法化,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进行规范性解释,确立公海保护区,确保在新一轮国际法规范确立进程中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主动融入、积极引领国际态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极多元治理下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作用与中国参与
    白佳玉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120-127. 
    摘要 ( 239 )   PDF(pc)(538KB) ( 274 )   收藏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北极治理愈发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到北极治理中。政府间国际组织系北极治理的重要非国家行为体,以北极理事会为代表的区域性和联合国层面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平台有力推动北极多元治理的进程。中国作为北极利益攸关方,可通过相关政府间国际组织平台加强参与北极治理,维护中国的北极权益。强化现有成员方身份下的国际组织内部制度性话语权,拓展对相关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参与力度,并努力构建域外北极利益攸关国的政府间对话平台,构建北极利益共同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共同遗产”原则与北极治理的法律路径
    葛勇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128-133. 
    摘要 ( 280 )   PDF(pc)(527KB) ( 582 )   收藏
    “人类共同遗产”从提出至今,已经超过半个世纪,是一个包含特定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法律概念,构成当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重要基础。北极地区近年引发国际上的法律争议和资源争夺,其法律地位需要依据国际法来确定。有些地区属于“人类共同遗产”原则下的“区域”,应给予法律上的充分保护。北极治理中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应该在“人类共同遗产”等原则的引领下,通过建立海洋保护区、改革北极理事会、制定和完善资源开发制度等新途径来应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贸易法律对策研究
    国家经济安全与WTO例外规则的应用
    孔庆江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134-138. 
    摘要 ( 240 )   PDF(pc)(510KB) ( 484 )   收藏
    进入新时代,尤其是美国税收政策变化后,如何确保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成为理论热点。通过国家经济安全的属性分析可知,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来自于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和风险、越来越复杂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和冲突、巨量贬值的对外金融资产和升值的对外金融负债所导致的经济福利流失以及贸易争端,但归根结底,其来自于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制度因素。安全例外在自我评判上的程度是一个敏感和悬而未决的问题。自我判断的安全例外会带来严重的风险,如果被滥用,可能会破坏整个WTO制度。与WTO安全例外自我判断相关的风险存在于对国家安全作扩展解释,根源在于无须受制于DSB的司法审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投资解纷机制的策略考量与路径选择
    张春良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139-149. 
    摘要 ( 187 )   PDF(pc)(618KB) ( 290 )   收藏
    新时代跨国投资呈现新格局,并在投资流向、空间分布和产业分布方面显示出新变化。新的投资格局吁求一体化、平位化和专业化的争议解纷机制。"一带一路"倡议下投资争议解纷机制离散且多元,并行ICSID仲裁机制、东道国诉讼以及其他合意程序,不能有效应对投资格局对解纷机制的新诉求。为确保跨国投资争议法律适用及裁决的统一性,公平、高效和专业地解决具体投资争议,并有效促进统一跨国投资行为准则的形成,同时考虑所涉区域悬殊的政治经济发展落差,应分区、分阶建构以专业仲裁为主的独立的混合解纷机制,直至统一解纷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CSID上诉机制建构的法理基础及制度选择
    王军杰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150-155. 
    摘要 ( 228 )   PDF(pc)(557KB) ( 646 )   收藏
    与WTO上诉机制相较,ICSID的裁决撤销制度并不审查"事实认定错误"及"法律适用错误"的实体性问题,上诉监督机制的缺失致使ICSID矛盾裁决不时涌现,再加上ICSID对投资者利益的天然"偏好",对东道国公共利益保护的忽视,导致ICSID投资仲裁机制陷入"正当性"危机。一般国际商事仲裁"一裁终局"的传统理念,已无法满足投资者及东道国对仲裁结果实体公正的渴求。在ICSID正在启动新一轮改革的背景下,助推ICSID共识成员拟定"上诉附加便利规则",赋予上诉机构"事实与法律"双重审定权,将有利于弥补仲裁监督审查制度的不足,促进仲裁裁决的一致性,重拾人们对ICSID的信心。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双向投资大国身份"越发凸显,ICSID机制改革与我国保护沿线投资利益之诉求甚为契合,联合美国共同推动ICSID此轮改革,实现投资仲裁的一致性和公平性,符合包括两大资本输出国中美在内的多数成员国的利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举制度研究
    “废科举”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张福运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156-164. 
    摘要 ( 364 )   PDF(pc)(623KB) ( 512 )   收藏
    连接中国传统政治、社会、文化结构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突然被废止,所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以“士”为首的“四民社会”失去重心,军人势力趁机进入政治中心,中国社会由此动荡不安,社会革命的主题突显。与传统士子相比,民初知识分子在政治、文化、社会方面均呈边缘化之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寻找个人价值实现方式和国家出路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们所组成的新型革命家群体,主导着20世纪中国的政治变革与社会整合。同时,科举制的废除终结了中国传统城乡一体化模式,加剧了城乡背离的发展趋势,进而引发了严重的乡村危机。为解除农民痛苦,中国共产党率先发起铲除土豪劣绅势力的乡村革命,并借助城乡一体化的传统资源,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代文论研究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
    毛宣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165-176. 
    摘要 ( 310 )   PDF(pc)(714KB) ( 535 )   收藏
    孔颖达是中国古代诗学的大家,他主持撰修的《五经正义》通过"情志""诗缘政""兴象""诗乐同功""文势"等关键性的概念范畴建立起一个诗学理论系统,这一系统的理论价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一)提出"情志一也"和"诗缘政"观点,深化了对诗的本质和功用的理解;(二)以"兴"阐诗,提出"兴象"说,并将其与易象易理贯通起来,对中国古代意象理论系统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三)重视诗的体式,提出"体情一也"观念,将诗的体式章法问题与诗的情感表达紧密结合起来;(四)提出"文势"批评原则,重视《诗》的文本特性,增强了《诗》的文学释义空间。孔颖达诗学理论建立在中国经学解释学背景下,对于人们深入认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生成动力与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
    于雪棠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177-185. 
    摘要 ( 270 )   PDF(pc)(622KB) ( 558 )   收藏
    《 在宥 》 篇的“在”,其义是存在,让天下保持其固有的存在状态。宥,不是宽,而是容。“在”“宥”二字合观,意思是顺应天下自然的存在状态,以保存其固有的性与德。词义辨析离不开对文本整体意旨的把握,历代解释的差异,不只是词义的不同,还体现了儒道两种视角的分异与会通,林希逸和王夫之的阐释尤其具有代表性。“自在”“自得”二词是解说的关键。对 《 在宥 》 文本淆乱的问题,从其与 《 老子 》 思想的关联角度考察,可知全篇各章所论都围绕一个中心,并无他篇文字窜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理学文论话语的建构
    程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186-192. 
    摘要 ( 162 )   PDF(pc)(562KB) ( 258 )   收藏
    理学文论是指程朱一系的宋代新儒学的文论思想与话语。理学文论话语的建构决定于理学家重建儒家思想与信仰的问题、观念和方法,而理学的核心范畴是理,理一分殊、格物穷理、穷理尽性则是理学建构其思想系统的三个环节和命题。理学家试图据此重建儒家的思想权威进而重建社会与文化秩序,也希望据此重建儒家的文统。从理一分殊的命题发展出理学文论以理为本的本原论,认为文虽别为一物,但与理存在通贯性,进而要求自然而然地呈现心与理一的心灵境界。由此形成的文必然呈现出自然平淡的风格,而这种类型的文也必然可实现格物、穷理、尽性之内在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心雕龙》用典的成就
    于景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193-199. 
    摘要 ( 405 )   PDF(pc)(682KB) ( 156 )   收藏
    《文心雕龙》一书在用典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典类型丰富,在大量使用语典、事典的同时,又经常将二者混合使用;二是用典方法的多样性,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借用,左右逢源,触处生春。三是用典的艺术手法巧妙,首先是把握要领,措置得当;其次是准确精练,恰如其分;总体境界是水乳交融,如同己出。所以,刘勰既是理论家,又是实践家;《文心雕龙》一书既是文学理论重镇,又是文学创作,特别是使事用典的典型范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文学研究
    从史料到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瓶颈与突破
    刘勇, 张悦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200-205. 
    摘要 ( 234 )   PDF(pc)(541KB) ( 264 )   收藏
    现代文学研究从史料出发对长久以来形成的定论进行重新揭示和矫正,才是现代文学研究新的突破。以初版本为根基,以原始材料辨明争议问题,用史料谱系带动文学的谱系研究,达成朴学方法与现代意识的融合,是新文学研究得以突破的重要环节。然而史料数量的成熟和史料学研究体系的滞后导致了史料学建构的失衡。唯有走出理论与资料难以兼容的困境,史料学研究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也能打破研究瓶颈,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怎样“继往”?如何“开来”?——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历史处境与文学问题
    宋文坛, 周景雷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5):  206-212. 
    摘要 ( 328 )   PDF(pc)(576KB) ( 249 )   收藏
    历史转型时期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探讨其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为深入地探讨会议前后的历史环境和亟待解决的文艺问题。第四次文代会以“文艺民主”和“团结一致向前看”来推动文艺界的团结和恢复文艺界的生机,同时也针对“回归”十七年还是“超越”十七年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样的论争正体现了对历史的传承和接续。政治和文艺界确定了新的“二为”方针,取得了“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的最大共识,在意识形态的最终尺度上获得协调和平衡,从而在文艺界内部形成共识,弥合分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