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8 ›› Issue (5): 99-104.

• 社会主体问题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的科学内涵及现实启示

张博   

  • 发布日期:2018-09-28
  • 作者简介:张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2488)。

  • Published:2018-09-28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体系,其中便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作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第一次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揭示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独特价值,蕴含了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科学意义。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的主要社会矛盾,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实际,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的理论精要和科学内涵,对于认识和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 基本理论, 科学内涵, 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 

  • B0

〔1〕〔14〕〔15〕〔16〕本书编写组编:《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第17、17、9、17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8-1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4页.
〔4〕〔7〕《列宁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9、8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5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页.
〔8〕〔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57、321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页.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8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4页.
〔13〕《列宁选集》第6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8页.
[1] 孙民. 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创新及其当代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77-83.
[2]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30.
[3]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41.
[4]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48.
[5]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56.
[6]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61.
[7] 张秀琴.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新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以教科书体系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5-12.
[8] 郇庆治.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方法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5-10.
[9] 张云飞. 生态危机:资本主义总体危机的表现和表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24.
[10] 约翰·罗默, 梁爽, 黄斐.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平等——耶鲁大学教授约翰·罗默访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5-9.
[11] 王雨辰. 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主题与基本特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0-15.
[12]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11.
[13] 杨晓. “内蕴形而上学”的文化本体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2-20.
[14] 王庆丰. 欲望形而上学批判——《资本论》的形上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5-11.
[15] 周嘉昕. 《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四个基本问题——基于思想史和理论逻辑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2-2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任秋娟. 国际海底区域生物采探惠益分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26 -132 .
[2] 赵子祥. 论灾难与风险的社会风险特征分析及预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44 -146 .
[3]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 -204 .
[4]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 -68 .
[5] 杨猛宗. 我国职业病民事赔偿制度规则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16 -123 .
[6] 杜书瀛. 文学的“意识存在”和“物质存在”——在克罗齐诞辰152周年之际重读他的《美学原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69 -174 .
[7] 陶水平. 英国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理论范式及其批评实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75 -187 .
[8] 李昕揆. “文变系乎媒介”:互联网与新世纪的文艺思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24 -29 .
[9] 周艳玲. 移动社交网络公共信息传播的社群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89 -97 .
[10] 张丽娜. 海洋科学研究中的适当顾及义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05 -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