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18-07-31 上一期    下一期
    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究
    论新时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建设
    林怀艺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5-11. 
    摘要 ( 228 )   PDF(pc)(1483KB) ( 815 )   收藏
    新时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建设是破除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误区、增强新时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权的现实需要。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逐步形成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话语体系建设的比较系统的观点和主张,为中共十九大构建新时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当前,在中共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之下,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把握话语权。应在搞清楚前提、主体、说什么、怎么说、为谁说、由谁评判等关键性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和发展多党合作制度,多主体协同创新,创新理论、讲好故事和阐释贡献多管齐下,有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兼顾国内国际,以人民为中心、坚定自信等几个方面着手,持之以恒地着重构建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的系统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文化自信与网络强国
    陈定家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12-21. 
    摘要 ( 352 )   PDF(pc)(1378KB) ( 1117 )   收藏
    党的十九大召开是开启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对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也必将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产生深远影响。十九大报告八次强调文化自信,在筑梦强国成为时代主旋律的“新时代”,“文化自信”已成为“中国梦”理想价值观中的核心成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是文化自信的三个重要维度。不忘本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吸收外来,强调的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与时俱进地生发出的放眼全球的开放视野;面向未来,高扬的是中国文化所秉持的不辱时代的创新智慧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网络技术的推动和影响下,当代文化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巨变,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文化的传播和接受方式,也带来了文化观念和文化实践的深刻变化。十九大报告八次论及网络建设,明确发出“网络强国”的号召,将网络建设和治理提升到了关乎“意识形态领导权”,关涉国家兴亡、执政成败的战略高度,“网络强国”被绘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蓝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庆祝改革开放40 年特别策划系列专栏一:新时期文学40 年的回思与建设笔谈
    论朦胧诗与九叶诗派的内在渊源
    吕周聚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22-31. 
    摘要 ( 416 )   PDF(pc)(1583KB) ( 543 )   收藏
    朦胧诗曾经在中国文坛上引起过一场持久激烈的论争,将朦胧诗的产生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就会发现朦胧诗与九叶诗派之间的渊源。首先,朦胧诗人与九叶诗人的创作背景大致相同,且他们对主体与客体、小我与大我、智性与感性关系的处理呈现出相同之处。其次,朦胧诗人与九叶诗人都是以社会现实人生为基础进行诗歌创作,而且九叶诗人所奠定的“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在朦胧诗人这里也得到了传承,他们共同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庆祝改革开放40 年特别策划系列专栏一:新时期文学41 年的回思与建设笔谈
    新诗的理想
    周晓风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32-36. 
    摘要 ( 312 )   PDF(pc)(1617KB) ( 746 )   收藏
    新诗的诞生其实包含了深刻的历史必然性,这种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并不只是胡适所理解诗体的自然进化,而是还有着更深厚的社会和语言的缘由。胡适和郭沫若这两位新诗的开路人分别表述并共同描绘了早期新诗的理想。而对于理想新诗的追求也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扬弃的过程,诗歌在自身艺术规定性的制约下随时代变化所导致的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在新诗的理想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闻一多、穆木天和戴望舒等几位具有标志意义的诗人感应着时代的脉搏和诗歌趣味的演变,在胡适和郭沫若的基础上对新诗的理想做出了重要修订。而新诗诞生百年之后对于新诗与旧诗共舞的期待也是百年新诗的理想不断演变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庆祝改革开放40 年特别策划系列专栏一:新时期文学42 年的回思与建设笔谈
    莫言新时期以来带有先锋意识的小说结构探微
    曹金合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37-42. 
    摘要 ( 352 )   PDF(pc)(1342KB) ( 1296 )   收藏
    莫言自开展文学创作以来就在“写什么”与“怎么写”的辩证关系中探寻表现自己审美观念的最佳结构,在小说的主干结构上往往插入了带有先锋意识的结构样式。其中,拼贴式结构、套叠式结构、元小说式结构成为他最常用的结构形式,贯穿他近40年小说创作的始终。而这些结构形式让莫言在内容与形式、题材与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上,找到了最佳的契合之处,从而使故事内容的感染力更为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来,也成就了诸多独具莫式风格的经典作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庆祝改革开放40 年特别策划系列专栏一:新时期文学43 年的回思与建设笔谈
    中国新时期乌托邦小说的类型学分析
    李雁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43-48. 
    摘要 ( 250 )   PDF(pc)(1442KB) ( 998 )   收藏
    进入新时期后,随着社会思想的反思、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本土复古文化的回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政治乌托邦激情渐渐消退,乌托邦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文坛先后出现了社会型、个人型、宗教型、反乌托邦等乌托邦小说类型。新时期乌托邦小说关注世俗生活,以个人价值为中心,由男性中心转向双性价值,并表现出对人类中心以及对乌托邦实践性的怀疑,其性质复杂多样、变动不居。新时期乌托邦小说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价值理想类型,反映了过渡阶段当代人对中西、古今价值资源的借鉴、筛选与梦想重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庆祝改革开放40 年特别策划系列专栏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与振兴
    东北振兴中的营商环境治理——关于拓展行政公益诉讼范围的思考
    方世荣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49-54. 
    摘要 ( 168 )   PDF(pc)(1574KB) ( 290 )   收藏
    振兴东北需要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承载着“整体政府公信力、区域性社会信用声誉、市场主体交易安全”等共有共享的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行政机关在营商环境建设中的滥用职权、不作为等违法行政行为是对相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行政公益诉讼具有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与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功能,我国检察机关应将营商环境保护纳入起诉范围,并在东北振兴中率先积极探索,通过有效运用诉前程序、一并提起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和科学设定可操作性的督促整改目标来达成诉讼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庆祝改革开放41 年特别策划系列专栏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与振兴
    东北区位优势的法治构建
    关保英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55-62. 
    摘要 ( 200 )   PDF(pc)(1354KB) ( 242 )   收藏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当以东北的区位优势为前提条件,只有当东北区位优势得到构建和认可以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才会有相应的基础,否则,只能呈现出碎片化的状况,无法得到全面而综合性的提升。而东北区位优势及其形成必须首先进行顶层设计,形成相应的制度保护,即必须用法治的手段使东北区位优势更加明晰、用法治手段对已经形成的区位优势进行确认。通过法治构建可以使东北的区位优势从抽象到具体、从概括到操作;使东北区位优势稳定化,形成统一的认知;使东北区位优势提升化,打破传统的狭义的东三省区域概念,将“大”东北作为一个整体的地理区域进行法治上的区位优势构建;使东北区位优势共享化,将东北与其他地区的关系作机制化、系统化处理,从而使东北作为一个整体的优势能够与其他地区共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内在逻辑及批判路径
    张立杰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63-69. 
    摘要 ( 834 )   PDF(pc)(1355KB) ( 1477 )   收藏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的序言,该序言着重叙述了实现人类解放应选择的道路和依靠的社会力量。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宗教的批判,揭露了虚幻的彼岸世界;其次指出了德国社会现实中的一些错误,德国哲学发展应与现实达到相符;最后将人类解放的达成系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导言》探讨了“人类解放”这一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以此为起点,马克思基本上实现了“两个转变”。马克思在《导言》中对“人的解放”问题所进行的设想和论述表明马克思已认识到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并开始对资本主义进行剖析,试图从资本主义的现实中寻找人类解放的路径。因此,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进行内在逻辑结构的梳理与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清楚、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及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纪念马克思诞辰201 周年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文化逻辑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莫凡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70-76. 
    摘要 ( 204 )   PDF(pc)(1349KB) ( 638 )   收藏
    在全球话语生态中,理论传播的政治逻辑式微,而文化逻辑逐渐生成。那么,如何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文化逻辑?从政治话语到文化话语的转向是其逻辑起点,包含文化融通话语出场、以故事性话语为纽带、交流型话语突显等多重涵义;同时,从“争文化”到“和文化”的转向是其逻辑归宿,包含以主体间性基础上的文化间性超越“争文化”的主客对立,以融合与重构的文化特质实现普世与民族的有机统一,以实践性的文化精神推动理想与功利的和谐融通等多项内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文化逻辑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其更新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认知,推动了文化鸿沟的当代弥合,促进了文化资源的丰富拓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纪念马克思诞辰202 周年
    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创新及其当代启示
    孙民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77-83. 
    摘要 ( 230 )   PDF(pc)(1348KB) ( 232 )   收藏
    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虽没有关于文化哲学概念的直接论述,但是这些经典著作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哲学思想。相比较于传统的文化哲学,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具有理论的创新性。应当指出,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创新是建立在哲学思维变革的基础上的,并最终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正是在这个层面上,马克思文化哲学创新具有多重维度:历史超越性维度、历史主体性维度、意识形态功能维度、超经济性维度。对马克思文化哲学创新性的深刻阐释,有助于推动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指导中国构建科学的文化理论体系,进而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社会学学科理论与方法
    社会学学科应用性困境及其消解路径
    田毅鹏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84-88. 
    摘要 ( 160 )   PDF(pc)(1515KB) ( 463 )   收藏
    作为基础性的“上位学科”,社会学自其诞生之时起便面临“理论—学术性”和“应用性”关系的调适问题。在现实中无论是社会学研究者还是政府都似乎对社会学的应用性表现出更大的期待。但社会学学科应用性拓展却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局,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学学科“理论—学术取向”和“应用取向”之间的脱节、学科体系内部分支学科专业化发展程度的局限等。为此,积极回应由当代经济社会剧烈变迁而引发的诸多新的社会需求、加强社会学学科的经验研究和知识积累、调适学科内部关系,应成为社会学提升其学科应用性、把握学科发展的新机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数据时代社会学研究的机遇和挑战
    张文宏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89-94. 
    摘要 ( 212 )   PDF(pc)(1515KB) ( 383 )   收藏
    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与传统数据相比,在规模、类型、质量、时效性和分析方法与逻辑等方面存在着本质性差异,社会学研究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数据时代社会学研究的机遇表现在大数据为探索未知的社会现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极有可能催生新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为更全面地描述社会现象、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预测社会发展的趋势提供了新的机会,为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但同时,利用大数据的社会学研究也面临样本偏差、重要变量缺失、重相关关系轻因果分析、各种公共数据整合困难等问题的挑战。因此,在大数据时代的宏观背景下,社会学家与计算机专家、统计学专家的协同合作和联合攻关,是社会学理论与研究范式创新的必然出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库建设与社会学学科应用性的拓展
    谢俊贵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95-99. 
    摘要 ( 186 )   PDF(pc)(1367KB) ( 177 )   收藏
    智库是在现代社会中逐步兴起的一类借由集体智慧和科学方法,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提供咨询性应用研究的智力服务机构。国外经验表明,智库建设大都离不开社会学学科的参与和支持。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迅速发展,对社会学学科专业人才产生了迫切需求。社会学学科有必要站在供给侧与需求侧互利共赢的高度,自觉适应新型智库建设的需求,积极推进自身的“供给侧”改革,切实加强自身应用性的拓展,不断增强自身的咨询服务能力,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等与分配
    运气、个人选择责任与机会平等
    顾肃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100-106. 
    摘要 ( 259 )   PDF(pc)(1417KB) ( 838 )   收藏
    分配正义需要面对平等这个核心价值。差别原则在承认经济和社会差别的时候,要求有利于最不利者,并且保证机会的公平平等。机会平等的理由主要是公平性,即人人从公平的机会中获得公正对待的感觉和自我实现感,从而有机会实现重要的人类益品。罗尔斯认为,对于自然资质最初赋予个人的各种优势因素,个人不应该在道德上主张都是其应得的。个人有资格因自己的特殊才能而得到社会正义制度的奖赏,这在法律正义的权利上是应得的。运气平等主义把自然的偶然性导致的差别视为坏事,因而主张为人的坏运气提供补偿。德沃金认为应当解除个人因其运气不佳的处境造成的结果的责任,但不应解除他们对出自其自身选择的结果的责任。罗尔斯在论述补偿最不利者的差别原则时没有把导致劣势的自然偶然性与个人自觉选择的责任区分开来,因而有必要对差别原则予以适当的修正,即对于自然偶然性导致的劣势者应当给予积极补偿,创造条件实现资源平等,而对于个人自觉选择导致的劣势者,只能适度地予以援助,以避免激励机制上的奖懒罚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得和工资——应得作为分配正义原则的解释性运用
    王立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107-114. 
    摘要 ( 172 )   PDF(pc)(1609KB) ( 196 )   收藏
    应得正义观作为平等正义观的挑战者和批判者,其思想和地位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平等正义观的批判中,应得无法扮演分配正义原则的角色和功能。应得缺乏制度性的理论要件,它只能作为批判性的道德判断体现在“前制度应得”的层面。不过,应得可以解释工资这样的经济制度安排。不同于补偿性的应得理论,也不同于努力的应得理论,应得可以诉诸业绩这种具有自身融贯性的概念来为工资提供解释和说明。业绩既能体现主体主观意愿的努力,也能体现主体行为的后果,而市场经济则提供了测度和衡量业绩与利益的机制。在这种意义上,工资可以被视为应得作为分配正义原则的解释性运用,应得相应地也能成为制度性的正义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等的形态及其主体建构
    汤云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115-120. 
    摘要 ( 179 )   PDF(pc)(1407KB) ( 200 )   收藏
    作为一种规范性价值,平等既可以反映在主体或事务维度上,亦可以同时反映在两者之上,因此平等既可以是有限的群体在所有事务上的开放性平等,可以是所有人在有限事务上的普遍性平等,还可以是所有人在一切事务上的综合平等。上述三种平等涵盖了平等的所有可能形态,每一种对应一种特殊的主体建构方式,可以说平等的形态与主体的建构方式是一体两面的。基于不同的主体建构产生了关于平等的不同理解,而不同的平等形态反过来反映了主体建构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带一路”法律对策研究
    我国海军“软”运用能力的提升——以军事法律顾问的服务保障为视角
    薛桂芳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121-126. 
    摘要 ( 265 )   PDF(pc)(1593KB) ( 455 )   收藏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样式的多元化使得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十分广泛和复杂,运用军事软实力实现“不战而胜”或“小战大胜”是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指导理念,充分利用法律、外交、舆论、心理等软实力形式有利于军事力量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大的作战效益。而以上软实力形式在军事行动中的运用和转化需要具有专业素养的军事法律顾问来践行。这就需要我们厘清其职能:一是参与军事决策及行动预案的制定,二是提供实时法律服务咨询,三是开展法律理论普及和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立足于海军部队的自身特点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的海军军事法律顾问组织机构,建立人才储备库,确立有针对性的立法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投资仲裁制度变革的中国应对——基于宏观视角的动因分析、立场厘定与路径举措
    曹兴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127-134. 
    摘要 ( 238 )   PDF(pc)(1610KB) ( 462 )   收藏
    因商事仲裁机制在国际投资领域的不适应性以及国际投资仲裁机制下多个层面的利益失衡,国际投资仲裁制度的变革势在必行。为在这场变革中实现对中国利益的妥善维护,中国应以投资输入国与投资输出国、发展中国家与新兴投资大国的身份重合为出发点明确自身立场,在肯定投资仲裁价值的基础上,多维度审视当前投资者与东道国利益平衡化构建的趋势,排除双重立场标准,并注重投资仲裁法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同时,中国需从国内相关制度和机制的配套完善,双边投资协定下仲裁机制的系统完善以及区域、多边投资仲裁机制的创新构建三个方面展开具体的应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投资争议处理体系的三大构成
    漆彤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135-140. 
    摘要 ( 270 )   PDF(pc)(1382KB) ( 211 )   收藏
    投资争议解决是新的“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打造符合时代趋势、兼顾中国利益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且能够被沿线国家所普遍接受的投资争议处理体系,是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新形势下面临的紧迫课题。各界对于国际投资争议的关注焦点大多放在事后的法律解决,而对争议的事前预防及友好解决则相对缺乏重视。投资争议处理的理想模型,应包含三大构成:一是有效的投资争议预防政策(DPPs),用于提升东道国的整体法治环境,防止投资纠纷升级为投资协定下的投资争议,避免解决投资争议的困难和巨额成本;二是必要的替代性争议解决方法(ADR),如协商、调解、调停等,争取投资者与国家间投资争议的友好解决;三是改良后的投资者与国家间争议法律解决机制(ISDS),如仲裁或设立常设投资法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中国农垦体制改革目标设定与路径选择研究——基于双重功能结构的视角
    王曙光,呼倩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141-152. 
    摘要 ( 250 )   PDF(pc)(2201KB) ( 757 )   收藏
    农垦企业创立于计划经济时期,是我国保障农业安全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国家队,在中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近70年建立及改革历程表明,农垦军事职能逐渐淡化,农垦农业本质日益凸显。考虑“兼顾特殊性”和“适用普遍性”原则,农垦体制改革应基于农垦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国家粮食和边防安全战略双重功能视角,进行多层次结构和差异化改革目标设定。为此,提出我国农垦体制改革五大方向,即以混合所有制改革带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逐步剥离行政职能和社会职能为农垦企业减负、进行股权激励制度探索以增强企业内生增长活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并建设分权授权体系、遵循市场化机制配置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视阈下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
    程世勇,蔡继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153-159. 
    摘要 ( 191 )   PDF(pc)(1379KB) ( 320 )   收藏
    农业规模化经营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农业问题的核心意涵。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已经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应针对我国当前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面临的问题,从城乡融合的视角,跳出农村看农业,并加快推进中小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建构农业转出人口更加粘性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民土地保障向城市社会保障的体制转型。同时,赋予农民更稳健的土地承包权及其他土地权益,城乡“双向”加力加速农业人口转出及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只有基于城乡联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最终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维视角的我国农村地区减贫成效评价及减贫路径探索
    孙咏梅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160-170. 
    摘要 ( 174 )   PDF(pc)(1567KB) ( 499 )   收藏
    近几十年来,我国农村人口通过向城市转移而不断摆脱贫困,但还有很多剩余贫困人口由于缺少迁移的能力,一直保留着原贫困状态,成为扶贫开发的“盲区”。现代贫困理论研究成果表明,减贫实践与效果的评价不仅仅需要用一维的视角制定评价标准,更需要立足于多维视野。对我国农村地区减贫的成效进行评价后发现,我国在一维视角下的减贫成效显著,但从多维的视角来看,我国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依然很突出。探索农村减贫道路,需突破一维物质贫困的制约和障碍,将农村减贫视野放在多维减贫层面上,积极推动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实现农民财富增加,缩小贫富差距,使农民共享改革成果,借助国际减贫先进经验,推进体制扶贫,立足多维视角客观识别隐性贫困人口,扫除脱贫“盲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民脱贫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协同还是拮抗——消费者感知的企业产品能力与宣传能力对品牌资产的交互影响
    郑晓莹,谢毅,彭泗清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171-180. 
    摘要 ( 200 )   PDF(pc)(1702KB) ( 446 )   收藏
    产品能力与宣传能力是企业的两大核心能力。两类企业能力均能有效地提高品牌资产,即消费者感知的企业产品能力和宣传能力越高,其对品牌的熟悉度、声誉和信任感的评价越高。更重要的是,两类企业能力共同交互作用于品牌声誉和品牌信任:当一种能力被感知较高时,另一种能力的作用则被削弱,即表现为相互抑制的拮抗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 世纪中国美学历程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
    陈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181-188. 
    摘要 ( 308 )   PDF(pc)(1591KB) ( 229 )   收藏
    美学形态是美学思想的基调,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中,是各种美学理论和文艺作品的基础。中国现代美学形态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生成,至抗日战争时期被新古典主义美学形态所取代,在后者的指导下产生了一批服务斗争需要的文艺作品。新时期以来,对新古典主义美学形态及其指导的文艺作品形成了不同评价。新古典主义美学形态的产生有其历史合理性和时代必然性。它的社会意义在于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美的规律”站在当时时代制高点上推动了社会前进,它的理论价值在于反映了中国现代转型之路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以及中国社会与时俱进、不断前行的进步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1 世纪中国美学历程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
    祁志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189-198. 
    摘要 ( 445 )   PDF(pc)(1401KB) ( 588 )   收藏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大体上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前期成果以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 《 谈美 》 与 《 文艺心理学 》 为代表,从美感心理切入美本质研究,最早提出美是“心物婚媾”的产儿、“人情”“物理”的统一,在青年读者中风靡一时。后期思想以19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几篇辩解式的论文为代表。在一片讨伐声中,朱光潜一方面自我检讨,将自己过去的观点说成唯心论,另一方面又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实践论批判纯客观的美本质论,继续坚守并进一步完善主客观合一的美本质论。全面、准确把握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必须在历时的流动中甄别其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2 世纪中国美学历程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
    汤拥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4):  199-208. 
    摘要 ( 281 )   PDF(pc)(1599KB) ( 314 )   收藏
    美学作为一种“认识论装置”的发生,或与现代文学的起源互为表里。循此思路,我们可以对美学家宗白华的早年诗作 《 流云小诗 》 做出新的解读。在此解读之下,宗白华的创作展示出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的诗学轨迹,并落实为一种能够承载崇高的宇宙意识的现代感觉结构。正是以此感觉结构为基础,宗白华才有可能谋求古典意境与现代精神的统一、美学建构与诗歌创作的统一以及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统一。而作为现代理论方案的“艺境论”,也正是凭借其对新的美学感受力的塑造,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内在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