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基础性的“上位学科”,社会学自其诞生之时起便面临“理论—学术性”和“应用性”关系的调适问题。在现实中无论是社会学研究者还是政府都似乎对社会学的应用性表现出更大的期待。但社会学学科应用性拓展却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局,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学学科“理论—学术取向”和“应用取向”之间的脱节、学科体系内部分支学科专业化发展程度的局限等。为此,积极回应由当代经济社会剧烈变迁而引发的诸多新的社会需求、加强社会学学科的经验研究和知识积累、调适学科内部关系,应成为社会学提升其学科应用性、把握学科发展的新机遇。
中图分类号:
〔1〕丘海雄:《重建后的中国社会学的实用性格》,《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6期。 〔2〕杨春德、杨权利主编:《善与社会:中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7页。 〔3〕蔡文辉:《社会学理论》,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第52页。 〔4〕成少森、叶川:《西方文化大辞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第511页。 〔5〕科恩:《19世纪至20世纪初资产阶级社会学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第178页。 〔6〕杨国枢:《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关问题》,《本土心理学研究》1997年第8期。 〔7〕杨雄、李煜主编:《社会学理论前沿》,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第150页。 〔8〕〔苏〕A.H.克拉夫钦科:《美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 〔9〕李强:《为什么中国社会转型比经济转型难》,《领导科学》2017年第14期。 〔10〕邓伟志:《社会科学争鸣大系(社会学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页。 〔11〕〔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年,第74页。 〔12〕彭秀良:《社会工作属于应用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9日,第2版。 |
[1] | 张文宏. 大数据时代社会学研究的机遇和挑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89-94. |
[2] | 谢俊贵. 智库建设与社会学学科应用性的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95-99. |
[3] | 阎耀军, 王学伟. 为社会预测辩护(二)——论社会预测的不确定性与测不准原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50-56. |
[4] | 赵子祥.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职责与社会学研究的功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40-43. |
[5] | 文军. 全球化议题与社会学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41-48. |
[6] | 刘中起, 风笑天. 整体的"社会事实"与个体的"社会行动"--关于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逻辑基点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46-50. |
[7] | 王远.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对象的建构及其方法论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35-38. |
[8] | 董海军. 个案研究结论的一般化:悦纳困境与检验推广[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53-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