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应得正义观作为平等正义观的挑战者和批判者,其思想和地位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平等正义观的批判中,应得无法扮演分配正义原则的角色和功能。应得缺乏制度性的理论要件,它只能作为批判性的道德判断体现在“前制度应得”的层面。不过,应得可以解释工资这样的经济制度安排。不同于补偿性的应得理论,也不同于努力的应得理论,应得可以诉诸业绩这种具有自身融贯性的概念来为工资提供解释和说明。业绩既能体现主体主观意愿的努力,也能体现主体行为的后果,而市场经济则提供了测度和衡量业绩与利益的机制。在这种意义上,工资可以被视为应得作为分配正义原则的解释性运用,应得相应地也能成为制度性的正义原则。
中图分类号:
〔1〕〔2〕〔4〕〔7〕Joel Feinberg, Doing and Deserving,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0, pp.62, 88, 93, 117. 〔3〕〔5〕〔8〕〔11〕Louis P. Pojman and Owen Mcleod, What do We Deserv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276, 276, 272, 272. 〔6〕George Sher, Desert,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p.53. 〔9〕〔10〕Alan Zaitchik, “On Deserving to Deserve,”in Lawrence C. Becker edited, Equality and Justice, volume 6, 2003, pp.197, 198. 〔12〕〔13〕〔14〕〔15〕〔20〕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1、164、165、158、158页。 〔16〕〔17〕〔19〕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12、18、208页。 〔18〕诺奇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71页。 〔21〕David Miller, Market, State, and Communit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9, p.162. |
[1] | 李晓元. 文化世界的工作世界本质——人民性的根本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92-98. |
[2] | 高超. 现代唯物主义是哲学还是世界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05-111. |
[3] | 张立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内在逻辑及批判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63-69. |
[4] | 汤云. 平等的形态及其主体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15-120. |
[5] | 魏敦友. 理性的传统谱系与当代转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6-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