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8 ›› Issue (4): 32-36.

• 庆祝改革开放40 年特别策划系列专栏一:新时期文学41 年的回思与建设笔谈 •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诗的理想

周晓风   

  • 出版日期:2018-07-31 发布日期:2018-07-31
  • 作者简介:周晓风,文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重庆 401331)。

  • Online:2018-07-31 Published:2018-07-31

摘要: 新诗的诞生其实包含了深刻的历史必然性,这种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并不只是胡适所理解诗体的自然进化,而是还有着更深厚的社会和语言的缘由。胡适和郭沫若这两位新诗的开路人分别表述并共同描绘了早期新诗的理想。而对于理想新诗的追求也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扬弃的过程,诗歌在自身艺术规定性的制约下随时代变化所导致的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在新诗的理想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闻一多、穆木天和戴望舒等几位具有标志意义的诗人感应着时代的脉搏和诗歌趣味的演变,在胡适和郭沫若的基础上对新诗的理想做出了重要修订。而新诗诞生百年之后对于新诗与旧诗共舞的期待也是百年新诗的理想不断演变的结果。

关键词: 百年, 新诗, 理想

中图分类号: 

  • I206
〔1〕〔11〕徐志摩:《诗刊放假》,《晨报·诗镌》1926年6月第11号。〔2〕〔12〕戴望舒:《望舒诗论》,《现代》1932年第2卷第1期。〔3〕〔13〕《中国诗人协会抗战宣言》,《中国诗坛(广州)》1937年第1卷,第4期,第1页。〔4〕〔14〕朱自清:《抗战与诗》,《朱自清选集》(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64、264页。〔5〕〔6〕胡明编注:《胡适诗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101、188页。〔7〕田汉、宗白华、郭沫若:《三叶集》,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第6、46页。〔8〕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闻一多全集》第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0页。〔9〕穆木天:《谭诗》,《创造月刊》1926年第1卷第1期。〔10〕闻一多:《诗的格律》,《晨报·诗镌》,1926年5月第7号。〔15〕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48页。〔16〕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1981年第3期。〔17〕臧克家:《新诗旧诗我都爱》,《臧克家全集》第9卷,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17页。
[1] 于景祥. 《文心雕龙》用典的成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93-199.
[2] 刘勇, 张悦. 从史料到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瓶颈与突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0-205.
[3] 宋文坛, 周景雷. 怎样“继往”?如何“开来”?——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历史处境与文学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6-212.
[4] 吕周聚. 论朦胧诗与九叶诗派的内在渊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22-31.
[5] 曹金合. 莫言新时期以来带有先锋意识的小说结构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7-42.
[6] 李雁. 中国新时期乌托邦小说的类型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43-48.
[7]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8]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9]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10]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11]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12]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13]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14] 刘锋杰.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31-140.
[15] 何旺生. 论郭绍虞的“保存古人的面目”——作为一种诠释范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1-14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怀艺. 论新时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5 -11 .
[2] 吕周聚. 论朦胧诗与九叶诗派的内在渊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22 -31 .
[3] 方世荣. 东北振兴中的营商环境治理——关于拓展行政公益诉讼范围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49 -54 .
[4] 周嘉昕. 《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四个基本问题——基于思想史和理论逻辑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2 -20 .
[5] 王南湜. 重提一桩学术公案:“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6 -13 .
[6] 阎孟伟.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当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总体观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4 -24 .
[7] 任常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5 -34 .
[8]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35 -43 .
[9] 郭冠清.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44 -54 .
[10]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