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莫言自开展文学创作以来就在“写什么”与“怎么写”的辩证关系中探寻表现自己审美观念的最佳结构,在小说的主干结构上往往插入了带有先锋意识的结构样式。其中,拼贴式结构、套叠式结构、元小说式结构成为他最常用的结构形式,贯穿他近40年小说创作的始终。而这些结构形式让莫言在内容与形式、题材与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上,找到了最佳的契合之处,从而使故事内容的感染力更为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来,也成就了诸多独具莫式风格的经典作品。
中图分类号:
〔1〕张旭东、莫言:《我们时代的写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189页。〔2〕莫言:《我的文学经验:历史与语言》,《名作欣赏》2011年第10期。〔3〕吕周聚:《中国左翼文学中的美国因素》,《文学评论》2016年第6期。〔4〕周罡、莫言:《发现故乡与表现自我——莫言访谈录》,《小说评论》2002年第6期。〔5〕陈晓明:《“歪拧” 的乡村自然史——从 〈木匠和狗〉看中国现代主义的在地性》,《文学评论》2017年第1期。 |
[1] | 于景祥. 《文心雕龙》用典的成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93-199. |
[2] | 刘勇, 张悦. 从史料到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瓶颈与突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0-205. |
[3] | 宋文坛, 周景雷. 怎样“继往”?如何“开来”?——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历史处境与文学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6-212. |
[4] | 吕周聚. 论朦胧诗与九叶诗派的内在渊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22-31. |
[5] | 周晓风. 新诗的理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2-36. |
[6] | 李雁. 中国新时期乌托邦小说的类型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43-48. |
[7] |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
[8] |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
[9] |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
[10] |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
[11] |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
[12] |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
[13] |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
[14] | 刘锋杰.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31-140. |
[15] | 何旺生. 论郭绍虞的“保存古人的面目”——作为一种诠释范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1-1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