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8 ›› Issue (4): 189-198.

• 21 世纪中国美学历程 • 上一篇    下一篇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

祁志祥   

  • 出版日期:2018-07-31 发布日期:2018-07-31
  • 作者简介:祁志祥,文学博士,上海政法学院应用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1701),教育部文科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 100875)。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6FZW052);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6BWY012);上海市“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项目

  • Online:2018-07-31 Published:2018-07-31

摘要: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大体上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前期成果以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 《 谈美 》 与 《 文艺心理学 》 为代表,从美感心理切入美本质研究,最早提出美是“心物婚媾”的产儿、“人情”“物理”的统一,在青年读者中风靡一时。后期思想以19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几篇辩解式的论文为代表。在一片讨伐声中,朱光潜一方面自我检讨,将自己过去的观点说成唯心论,另一方面又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实践论批判纯客观的美本质论,继续坚守并进一步完善主客观合一的美本质论。全面、准确把握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必须在历时的流动中甄别其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

关键词: 朱光潜, 美学思想, 前期, 后期, 变与不变, 主客合一

中图分类号: 

  • B83
〔1〕〔2〕〔3〕〔4〕〔5〕〔6〕〔7〕〔8〕〔9〕〔10〕〔11〕〔12〕朱光潜:《谈美——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第20、10、21、27、27-28、32、31、33、39、58、59、60-61页。〔1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第1页。〔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55〕〔57〕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4、43、44、44、45、47、47、55、57、60、64、77、73、92、93-94、111、111、114、115、117、118、122、123、134、124、129、134、39、41、148、43页。〔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6〕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宛小平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朱光潜》,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5、136、136、140、140、137、138、140、141、141、141、142、136页。〔58〕〔92〕《新建设》编辑部编:《美学问题讨论集》第6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年,第393、308-309页。〔59〕朱光潜:《自我检讨》,《人民日报》1949年11月27日,第1版。〔60〕《文艺报》编辑部编:《美学问题讨论集》第1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第34页。〔61〕〔62〕〔63〕〔64〕〔65〕〔66〕《文艺报》编辑部编:《美学问题讨论集》第2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第20、20-21、26、21、27、27-28页。〔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文艺报》编辑部编:《美学问题讨论集》第3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年,第56、5、5、4、3、3、7、7、7、36、39、39、31-32、36、32、31-35、48、50、52、53页。〔87〕〔90〕朱光潜:《生产劳动与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68、377-378页。〔88〕洪毅然:《美是什么和美在哪里?》,《文艺报》编辑部编:《美学问题讨论集》第3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年,第60页。〔89〕〔91〕朱光潜:《美学批判论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第91、85页。
[1]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2]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3]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4]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5]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6]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7]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8]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9]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10]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11]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12]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13]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14]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15] 许宏香. “尊德性”:王国维美学思想与儒家心性传统的价值关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94-20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张俊山. 透视生产总值及经济增长的经济涵义和社会性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24 -139 .
[2] 宁稼雨. 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价值评价主体差异及其评价标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88 -198 .
[3] 晏辉. 伦理辩护与批判:城市化及其伦理后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67 -74 .
[4] 龚群. 也谈何为德性伦理学——兼与陈真教授商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75 -80 .
[5] 王朝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范畴·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5 -10 .
[6] 冯彦君. 退休金给付请求权困境的破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42 -49 .
[7] 〔韩〕吴淳邦. 张赤山与《海国妙喻》辑录之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82 -189 .
[8] 周启超. 俄罗斯形式论学派文论的中国之旅--以"陌生化学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90 -199 .
[9] 吕周聚. 论茅盾与美国左翼文学之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54 -160 .
[10] 关丽洁,纪玉山.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新型城市化内涵及推进对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97 -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