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8 ›› Issue (4): 181-188.

• 20 世纪中国美学历程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

陈伟   

  • 出版日期:2018-07-31 发布日期:2018-07-31
  • 作者简介:陈伟,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34)。
  • 基金资助:
    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重点学科项目(A-9103-17-065405);上海师范大学高峰高原项目

  • Online:2018-07-31 Published:2018-07-31

摘要: 美学形态是美学思想的基调,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中,是各种美学理论和文艺作品的基础。中国现代美学形态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生成,至抗日战争时期被新古典主义美学形态所取代,在后者的指导下产生了一批服务斗争需要的文艺作品。新时期以来,对新古典主义美学形态及其指导的文艺作品形成了不同评价。新古典主义美学形态的产生有其历史合理性和时代必然性。它的社会意义在于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美的规律”站在当时时代制高点上推动了社会前进,它的理论价值在于反映了中国现代转型之路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以及中国社会与时俱进、不断前行的进步性。

关键词: 美学形态, 现代美学形态, 新古典主义美学形态

中图分类号: 

  • B83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2〕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38、48页。
〔3〕〔4〕周来祥:《论中国古典美学》,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第55、55页。
〔5〕陈伟:《文艺美学的理论与历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45页。
〔6〕亚里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43页。
〔7〕鲁迅:《孔乙己》,《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21页。
〔8〕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30页。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6页。
〔10〕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37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0页。
〔12〕毛泽东:《毛泽东论文学与艺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1-52页。
[1]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2]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3]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4]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5]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6]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7]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8]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9]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10]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11]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12]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13]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14]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15] 许宏香. “尊德性”:王国维美学思想与儒家心性传统的价值关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94-20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2] 马忠法. 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演变、本质与中国应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13 -118 .
[3]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4] 冯彦君. 退休金给付请求权困境的破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42 -49 .
[5] 高君. 推进居村农民市民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94 -101 .
[6] 赵稀方. 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友联”及《中国学生周报 》的思想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165 -171 .
[7] 纪玉山. 探索智能经济发展新规律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6 -18 .
[8] 聂锦芳. 马克思思想的起源及对其一生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32 -39 .
[9] 王曙光, 贾镝. 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博弈分析与制度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99 -107 .
[10] 张慧芳, 艾天霞. 供需双侧结构性改革要素分析--四大引擎与三驾马车协同发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9 -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