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几十年来,我国农村人口通过向城市转移而不断摆脱贫困,但还有很多剩余贫困人口由于缺少迁移的能力,一直保留着原贫困状态,成为扶贫开发的“盲区”。现代贫困理论研究成果表明,减贫实践与效果的评价不仅仅需要用一维的视角制定评价标准,更需要立足于多维视野。对我国农村地区减贫的成效进行评价后发现,我国在一维视角下的减贫成效显著,但从多维的视角来看,我国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依然很突出。探索农村减贫道路,需突破一维物质贫困的制约和障碍,将农村减贫视野放在多维减贫层面上,积极推动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实现农民财富增加,缩小贫富差距,使农民共享改革成果,借助国际减贫先进经验,推进体制扶贫,立足多维视角客观识别隐性贫困人口,扫除脱贫“盲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民脱贫的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
〔1〕纳尔逊:《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95页。 〔2〕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8页。 〔3〕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02页。 〔4〕罗楚亮:《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农村贫困》,《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5〕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69页。 〔6〕王小林,S. Alkire:《中国多维贫困测量:估计和政策意义》,《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2期。 〔7〕张嘉露:《基于模糊理论的中国多维贫困测度》,《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5第1期。 〔8〕陈立中:《转型时期我国多维度贫困测算及其分解》,《经济评论》2008年第5期。 〔9〕王雨林:《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页。 〔10〕王俊文:《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3页。 〔11〕王丽华:《农村反贫困与就业援助专项制度建设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第223页。 〔12〕吴华:《中等收入阶段我国农村减贫宏观财税政策选择》,《中国财政》2012年第13期。 〔13〕鲍曙光、姜永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成本地区差异分析》,《财政研究》2016年第1期。 〔14〕汪三贵、杨龙:《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与分解——基于2010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的农户数据》,《人口学刊》2015年第2期。 |
[1] | 任常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5-34. |
[2] | 王曙光,呼倩. 中国农垦体制改革目标设定与路径选择研究——基于双重功能结构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41-152. |
[3] | 程世勇,蔡继明. 乡村振兴视阈下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53-159. |
[4] | 曹飞. 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困境与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20-125. |
[5] | 杨志安, 郭矜. 中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的成因、绩效与转型对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21-125. |
[6] | 李俊峰. 征地补偿安置制度透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82-85. |
[7] | 刘洋. 日本城市化过程中农地保障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1): 109-116. |
[8] | 程世勇, 刘旸. 我国土地契约关系变迁的制度风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100-104. |
[9] | 帅晓林. 我国农村承包地流转价格机制构建方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105-1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