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8 ›› Issue (4): 43-48.

• 庆祝改革开放40 年特别策划系列专栏一:新时期文学43 年的回思与建设笔谈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新时期乌托邦小说的类型学分析

李雁   

  • 出版日期:2018-07-31 发布日期:2018-07-31
  • 作者简介:李雁,文学博士,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东 济南250022)。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ZW122)

  • Online:2018-07-31 Published:2018-07-31

摘要: 进入新时期后,随着社会思想的反思、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本土复古文化的回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政治乌托邦激情渐渐消退,乌托邦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文坛先后出现了社会型、个人型、宗教型、反乌托邦等乌托邦小说类型。新时期乌托邦小说关注世俗生活,以个人价值为中心,由男性中心转向双性价值,并表现出对人类中心以及对乌托邦实践性的怀疑,其性质复杂多样、变动不居。新时期乌托邦小说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价值理想类型,反映了过渡阶段当代人对中西、古今价值资源的借鉴、筛选与梦想重构。

关键词: 新时期, 中国, 乌托邦小说, 类型分析

中图分类号: 

  • I206
〔1〕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许纪霖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第622页。〔2〕刘小枫:《现代性语境与知识分子的信仰形式》,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186页。〔3〕宋伟杰:《乌托邦简论》,《艺术广角》1998年第3期。〔4〕〔美〕乔·奥·赫茨勒:《乌托邦思想史》,张兆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71页。〔5〕〔8〕〔9〕许纪霖:《另一种理想主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9、192、263页。〔6〕周黎燕:《中国近现代小说的乌托邦书写》,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第16页。〔7〕陈晓明:《批评的旷野》,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年,第4页。〔10〕阎连科:《乌托邦笼罩下的个人写作——在韩国外国语大学的讲演》,《渤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 于景祥. 《文心雕龙》用典的成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93-199.
[2] 刘勇, 张悦. 从史料到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瓶颈与突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0-205.
[3] 宋文坛, 周景雷. 怎样“继往”?如何“开来”?——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历史处境与文学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6-212.
[4] 吕周聚. 论朦胧诗与九叶诗派的内在渊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22-31.
[5] 周晓风. 新诗的理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2-36.
[6] 曹金合. 莫言新时期以来带有先锋意识的小说结构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7-42.
[7]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8]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9]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10]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11]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12]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13]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14] 刘锋杰.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31-140.
[15] 何旺生. 论郭绍虞的“保存古人的面目”——作为一种诠释范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1-14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丰. 生育政策调整后中产阶级的生育意愿研究——基于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调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33 -143 .
[2] 田涛. 李慈铭与晚清的天津书院教育——基于《越缦堂日记》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63 -168 .
[3] 晏辉. 伦理辩护与批判:城市化及其伦理后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67 -74 .
[4] 田明. 转型中的国民党与工会——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劳资关系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42 -148 .
[5] 李云泉. 朝贡与条约之间:近代东西方国际秩序的并存与兼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06 -112 .
[6] 王锺陵. 《庄子·大宗师》“真人三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8 -160 .
[7] 王曙光,呼倩. 中国农垦体制改革目标设定与路径选择研究——基于双重功能结构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41 -152 .
[8] 展龙. 明代廪生释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37 -147 .
[9] 关保英. 行政被告的证据补充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60 -65 .
[10] 耿科研. 近代天津英租界土地管理模式述论——以中外当局的互动关系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31 -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