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8 ›› Issue (4): 12-21.

• 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新时代:文化自信与网络强国

陈定家   

  • 出版日期:2018-07-31 发布日期:2018-07-31
  • 作者简介:陈定家,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

  • Online:2018-07-31 Published:2018-07-31

摘要: 党的十九大召开是开启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对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也必将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产生深远影响。十九大报告八次强调文化自信,在筑梦强国成为时代主旋律的“新时代”,“文化自信”已成为“中国梦”理想价值观中的核心成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是文化自信的三个重要维度。不忘本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吸收外来,强调的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与时俱进地生发出的放眼全球的开放视野;面向未来,高扬的是中国文化所秉持的不辱时代的创新智慧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网络技术的推动和影响下,当代文化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巨变,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文化的传播和接受方式,也带来了文化观念和文化实践的深刻变化。十九大报告八次论及网络建设,明确发出“网络强国”的号召,将网络建设和治理提升到了关乎“意识形态领导权”,关涉国家兴亡、执政成败的战略高度,“网络强国”被绘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蓝图。

关键词: 党的十九大, 新时代, 文化自信, 网络强国

中图分类号: 

  • G0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吴象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9、359页。<br />
[2] 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44、38、39、394、394、344页。<br />
[3] 习近平:《在河南兰考县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35页。<br />
[4] 张江、刘跃进:《文化自信与文学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2月4日,第8版。<br />
[5] 陈先达:《论文化自信的底气》,《光明日报》2017年9月11日,第15版。<br />
[6]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人民日报》1976年12月26日,第1版。<br />
[7]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吴象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9、359页。<br />
[8] 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44、38、39、394、394、344页。<br />
[9] 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44、38、39、394、394、344页。<br />
[10] [21] [24]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82-183、432、421页。<br />
[11] 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8页。<br />
[12] 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44、38、39、394、394、344页。<br />
[13] 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44、38、39、394、394、344页。<br />
[14] 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44、38、39、394、394、344页。<br />
[15] [美] 弗兰克·萨克雷、 [美] 约翰·芬德林:《世纪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冯志军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第357、358、360页。<br />
[16] [美] 弗兰克·萨克雷、 [美] 约翰·芬德林:《世纪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冯志军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第357、358、360页。<br />
[17] [美] 弗兰克·萨克雷、 [美] 约翰·芬德林:《世纪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冯志军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第357、358、360页。<br />
[18] 莱布尼茨:《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庞景仁译,《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3期。<br />
[19] 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第160页。<br />
[20]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8版。<br />
[21]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82-183、432、421页。<br />
[22] 仲呈祥:《文化自信的力量》,《求是》2011年第7期。<br />
[23] 黄平、玛雅:《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领导文萃》2017年6月下。<br />
[24]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82-183、432、421页。<br />
[25]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5、26页。<br />
[26]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年,第47页。<br />
[27]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5、26页。<br />
[28]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2-13页。<br />
[1] .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之路——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观谈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42-45.
[2] . 中国俄罗斯族文化形态演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93-95.
[3] 李海洋. 论科学实践观与文化的本质性规定[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63-67.
[4] 盛春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战略研究的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论》评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88-189.
[5] 王南, 刘悦笛. 文化"精神还乡"的意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47-53.
[6] 张桂芳. 互联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54-64.
[7] 衣俊卿. 全球化的文化逻辑与中国的文化境遇[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3-20.
[8] 王军. 先进文化的创造、发展与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60-63.
[9] H米勒. 作为全球区域化的文学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28-130.
[10] 童庆炳.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与米勒先生对话[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31-133.
[11] 钱中文. 文化、文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34-135.
[12] 乐黛云. 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文化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36-137.
[13] 王一川. "望月"与回到全球性的地面--读黄遵宪诗《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38-139.
[14] 曹卫东. 德国的文化现代性:以"保守主义革命"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40-141.
[15] 陈雪虎. 从当代语境回望章太炎的"文学复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42-14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2] 约翰·罗默, 梁爽, 黄斐.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平等——耶鲁大学教授约翰·罗默访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5 -9 .
[3] 林怀艺. 论新时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5 -11 .
[4] 吕周聚. 论朦胧诗与九叶诗派的内在渊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22 -31 .
[5] 夏维奇. 晚清民国电报业人事管理制度的现代趋向(1880—1937)[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15 -123 .
[6] 魏善玲.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对东北籍海外留学生的救济——以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留学档案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24 -130 .
[7] 耿科研. 近代天津英租界土地管理模式述论——以中外当局的互动关系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31 -137 .
[8] 戴茂林, 李波. 论解放战争初期党在东北战略方针的演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5 -11 .
[9] 刘晓东. 明初庶吉士制度谫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12 -19 .
[10] 吴福辉. 学术环境的风气、传承与改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5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