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8 ›› Issue (4): 22-31.

• 庆祝改革开放40 年特别策划系列专栏一:新时期文学40 年的回思与建设笔谈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朦胧诗与九叶诗派的内在渊源

吕周聚   

  • 出版日期:2018-07-31 发布日期:2018-07-31
  • 作者简介:吕周聚,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 济南250014)。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ZW106)

  • Online:2018-07-31 Published:2018-07-31

摘要: 朦胧诗曾经在中国文坛上引起过一场持久激烈的论争,将朦胧诗的产生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就会发现朦胧诗与九叶诗派之间的渊源。首先,朦胧诗人与九叶诗人的创作背景大致相同,且他们对主体与客体、小我与大我、智性与感性关系的处理呈现出相同之处。其次,朦胧诗人与九叶诗人都是以社会现实人生为基础进行诗歌创作,而且九叶诗人所奠定的“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在朦胧诗人这里也得到了传承,他们共同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关键词: 朦胧诗, 九叶诗派, 渊源

中图分类号: 

  • I206
〔1〕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诗刊》1980年第8期。〔2〕〔5〕〔12〕〔13〕〔14〕〔20〕〔22〕〔24〕〔25〕〔27〕〔28〕〔30〕〔32〕〔34〕袁可嘉:《半个世纪的脚印——袁可嘉诗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52-53、138、125、127、129、50、52、148、68、149、80、80、80、66-67页。〔3〕顾城:《“朦胧诗”问答》,老木编:《青年诗人谈诗》,北京: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1985年,第34页。〔4〕杨炼:《智力的空间》,老木编:《青年诗人谈诗》,北京: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1985年,第77页。〔6〕〔7〕〔8〕〔9〕〔33〕杜运燮:《我心目中的一个秋天》,《诗刊》1980年第9期。 〔10〕〔11〕〔21〕舒婷:《生活、书籍与诗——兼答读者来信》,老木编:《青年诗人谈诗》,北京: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1985年,第6、9、9页。〔15〕〔16〕〔18〕〔26〕顾城:《请听我们的声音》,吕周聚:《朦胧诗历史档案——新时期朦胧诗论争文献史料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3、3、3-4页。〔17〕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1981年第3期。〔19〕舒婷:《人啊,理解我吧》,老木编:《青年诗人谈诗》,北京: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1985年,第21页。〔23〕梁小斌:《我的看法》,老木编:《青年诗人谈诗》,北京: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1985年,第96页。〔29〕〔31〕顾城:《关于〈小诗六首〉的信》,顾城:《顾城诗全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第901、900页。
[1] 于景祥. 《文心雕龙》用典的成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93-199.
[2] 刘勇, 张悦. 从史料到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瓶颈与突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0-205.
[3] 宋文坛, 周景雷. 怎样“继往”?如何“开来”?——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历史处境与文学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6-212.
[4] 周晓风. 新诗的理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2-36.
[5] 曹金合. 莫言新时期以来带有先锋意识的小说结构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7-42.
[6] 李雁. 中国新时期乌托邦小说的类型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43-48.
[7]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8]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9]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10]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11]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12]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13]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14] 刘锋杰.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31-140.
[15] 何旺生. 论郭绍虞的“保存古人的面目”——作为一种诠释范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1-14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4]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5] 蒋永穆.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 -21 .
[6] 陈忠. 城市社会的伦理自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22 -30 .
[7]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8] 庄友刚. 马克思主义城市观视域下的当代城市发展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2 -48 .
[9] 张云飞.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视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49 -56 .
[10] 邢雁欣. 从节俭与适度原则解析萨伊消费伦理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7 -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