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朦胧诗曾经在中国文坛上引起过一场持久激烈的论争,将朦胧诗的产生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就会发现朦胧诗与九叶诗派之间的渊源。首先,朦胧诗人与九叶诗人的创作背景大致相同,且他们对主体与客体、小我与大我、智性与感性关系的处理呈现出相同之处。其次,朦胧诗人与九叶诗人都是以社会现实人生为基础进行诗歌创作,而且九叶诗人所奠定的“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在朦胧诗人这里也得到了传承,他们共同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
〔1〕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诗刊》1980年第8期。〔2〕〔5〕〔12〕〔13〕〔14〕〔20〕〔22〕〔24〕〔25〕〔27〕〔28〕〔30〕〔32〕〔34〕袁可嘉:《半个世纪的脚印——袁可嘉诗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52-53、138、125、127、129、50、52、148、68、149、80、80、80、66-67页。〔3〕顾城:《“朦胧诗”问答》,老木编:《青年诗人谈诗》,北京: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1985年,第34页。〔4〕杨炼:《智力的空间》,老木编:《青年诗人谈诗》,北京: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1985年,第77页。〔6〕〔7〕〔8〕〔9〕〔33〕杜运燮:《我心目中的一个秋天》,《诗刊》1980年第9期。 〔10〕〔11〕〔21〕舒婷:《生活、书籍与诗——兼答读者来信》,老木编:《青年诗人谈诗》,北京: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1985年,第6、9、9页。〔15〕〔16〕〔18〕〔26〕顾城:《请听我们的声音》,吕周聚:《朦胧诗历史档案——新时期朦胧诗论争文献史料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3、3、3-4页。〔17〕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1981年第3期。〔19〕舒婷:《人啊,理解我吧》,老木编:《青年诗人谈诗》,北京: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1985年,第21页。〔23〕梁小斌:《我的看法》,老木编:《青年诗人谈诗》,北京: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1985年,第96页。〔29〕〔31〕顾城:《关于〈小诗六首〉的信》,顾城:《顾城诗全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第901、900页。 |
[1] | 于景祥. 《文心雕龙》用典的成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93-199. |
[2] | 刘勇, 张悦. 从史料到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瓶颈与突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0-205. |
[3] | 宋文坛, 周景雷. 怎样“继往”?如何“开来”?——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历史处境与文学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6-212. |
[4] | 周晓风. 新诗的理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2-36. |
[5] | 曹金合. 莫言新时期以来带有先锋意识的小说结构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7-42. |
[6] | 李雁. 中国新时期乌托邦小说的类型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43-48. |
[7] |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
[8] |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
[9] |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
[10] |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
[11] |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
[12] |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
[13] |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
[14] | 刘锋杰.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31-140. |
[15] | 何旺生. 论郭绍虞的“保存古人的面目”——作为一种诠释范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41-1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