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全球话语生态中,理论传播的政治逻辑式微,而文化逻辑逐渐生成。那么,如何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文化逻辑?从政治话语到文化话语的转向是其逻辑起点,包含文化融通话语出场、以故事性话语为纽带、交流型话语突显等多重涵义;同时,从“争文化”到“和文化”的转向是其逻辑归宿,包含以主体间性基础上的文化间性超越“争文化”的主客对立,以融合与重构的文化特质实现普世与民族的有机统一,以实践性的文化精神推动理想与功利的和谐融通等多项内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文化逻辑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其更新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认知,推动了文化鸿沟的当代弥合,促进了文化资源的丰富拓展。
中图分类号:
〔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2〕〔法〕朱迪特·勒薇尔:《福柯思想辞典》, 潘培庆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0页。 〔3〕Fai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pp.64-69. 〔4〕〔美〕大卫·贝尔:《不可消失的门店:后电商时代的零售法则》,苏健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页。 〔5〕〔美〕杰弗里·米勒:《超市里的原始人:什么是人类最根本的消费动机》,苏健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页。 〔6〕〔英〕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现代科学的起源》,张卜天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页。 〔7〕〔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5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8页。 〔10〕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年,第16页。 〔11〕李颖娟、丁旭:《人际沟通与交流》,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04页。 〔12〕李振纲、方国根:《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页。 〔13〕〔14〕 〔美〕伍德:《黑格尔的伦理思想》, 黄涛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第334、334页。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页。 〔16〕《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915769,2016年12月1日。 〔17〕江华:《文化哲学与文化建设》,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5年,第51页。 〔18〕胡郑丽:《文化资源学》,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第199页。 〔19〕厉震林、万传法:《资本、文化:中国电影的“破”与“立”》,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第23页。 |
[1] | 王南湜. 重提一桩学术公案:“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6-13. |
[2] | 顾肃. 运气、个人选择责任与机会平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00-106. |
[3] | 张一兵. 哲学考古学与谱系学:找出尚未发生之物之途——阿甘本的哲学隐性话语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32-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