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学作为一种“认识论装置”的发生,或与现代文学的起源互为表里。循此思路,我们可以对美学家宗白华的早年诗作 《 流云小诗 》 做出新的解读。在此解读之下,宗白华的创作展示出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的诗学轨迹,并落实为一种能够承载崇高的宇宙意识的现代感觉结构。正是以此感觉结构为基础,宗白华才有可能谋求古典意境与现代精神的统一、美学建构与诗歌创作的统一以及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统一。而作为现代理论方案的“艺境论”,也正是凭借其对新的美学感受力的塑造,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内在的组成部分。
中图分类号:
〔1〕宗白华:《〈艺境〉前言》,《宗白华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623页。〔2〕彭锋:《从流云看“艺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3〕汤拥华:《宗白华与“中国美学”的困境——一个反思性的考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22页。〔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4〕 〔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2、20、13、10、14、16、14、9、34、7、2、25、2、201页。〔17〕 〔18〕 〔25〕〔26〕 〔27〕 〔30〕 〔31〕 〔32〕 〔34〕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17、168、8、35、419、417、431、418、8-9页。〔19〕 〔20〕 〔21〕 〔22〕 〔33〕 〔35〕 〔36〕 〔37〕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73、150、153、155、371、112、374、422页。〔23〕郭沫若:《女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30页。〔28〕 〔29〕〔德〕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9、129页。 〔38〕李泽厚:《宗白华〈美学散步〉序》,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28页。 |
[1] |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
[2] |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
[3] |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
[4] |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
[5] |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
[6] |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
[7] |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
[8] |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
[9] |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
[10] |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
[11] |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
[12] |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
[13] |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
[14] |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
[15] | 许宏香. “尊德性”:王国维美学思想与儒家心性传统的价值关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94-2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