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垦企业创立于计划经济时期,是我国保障农业安全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国家队,在中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近70年建立及改革历程表明,农垦军事职能逐渐淡化,农垦农业本质日益凸显。考虑“兼顾特殊性”和“适用普遍性”原则,农垦体制改革应基于农垦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国家粮食和边防安全战略双重功能视角,进行多层次结构和差异化改革目标设定。为此,提出我国农垦体制改革五大方向,即以混合所有制改革带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逐步剥离行政职能和社会职能为农垦企业减负、进行股权激励制度探索以增强企业内生增长活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并建设分权授权体系、遵循市场化机制配置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
〔1〕〔2〕〔11〕韩朝华:《新中国国营农场的缘起及其制度特点》,《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年第1期。 〔3〕胡怀国:《中国传统社会的“国营农场”及其转轨路径——兼论古代屯田的制度背景与演进逻辑》,《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年第5期。 〔4〕范芝:《云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中国农垦经济》1997年第2期。 〔5〕赵剑鹏、陈葵:《云南农垦橡胶生产队推行股份合作制的探讨》,《中国农垦经济》2001年第1期;郑有贵:《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回顾与辨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陈晓彤、明星、彭剑良:《关于农垦盈利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的研究》,《中国农垦经济》2003年第3期。 〔6〕贾大明:《浅议我国农垦系统改革、发展、稳定的思路与途径》,《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57期。 〔7〕尤飞、蒋和平:《农垦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与对策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年第2期。 〔8〕王任飞:《混合所有制是海南农垦做强的必由之路》,《中国农垦》2014年第7期。 〔9〕〔12〕厉以宁:《推动两个层次的农垦体制改革》,《农村工作通讯》2015年第20期。 〔10〕郭颖梅、李永勤、朱晓丽:《深化云南农垦企业改革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第28期;董向芸:《组织结构功能转型与内卷化——云南农垦发展透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76—281页。 |
[1] | 任常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5-34. |
[2] | 程世勇,蔡继明. 乡村振兴视阈下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53-159. |
[3] | 孙咏梅. 基于多维视角的我国农村地区减贫成效评价及减贫路径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60-170. |
[4] | 曹飞. 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困境与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20-125. |
[5] | 杨志安, 郭矜. 中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的成因、绩效与转型对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21-125. |
[6] | 李俊峰. 征地补偿安置制度透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82-85. |
[7] | 刘洋. 日本城市化过程中农地保障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1): 109-116. |
[8] | 程世勇, 刘旸. 我国土地契约关系变迁的制度风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100-104. |
[9] | 帅晓林. 我国农村承包地流转价格机制构建方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105-1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