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究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真意涵
    汪信砚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5-7. 
    摘要 ( 334 )   PDF(pc)(1346KB) ( 997 )   收藏
    当代各种全球问题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形成,但在这种实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作为把人类联系起来的纽带的人类共同利益是以否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这种实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仅仅意味着人类的灾难和莫测的命运。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从实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迈向应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应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人类共同利益从否定形式转化为肯定形式,即由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共同威胁转化为人类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构建应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倡导和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着力加强肯定形式的人类共同利益的建设,向世界广泛传播并积极推动世界各国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哲学审视
    李武装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12-16. 
    摘要 ( 283 )   PDF(pc)(1471KB) ( 507 )   收藏
    立足价值哲学视野,那个融“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于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绝对同一”和“匀质”型的实在共同体,毋宁说是不同价值主体基于自愿选择并相互认可后的一种公共性文化表达和应然吁求。在纯粹理性分析的意义上,这一思想落实的难点在于,全球共同体呼唤的共同价值与单个共同体钩稽的核心价值之间的深层关系,也即价值共识谜题。而化解此一谜题进而全面深刻理解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必须开启文化公共性视野,藉此实现视角转换上的根本变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和理论贡献
    逄锦聚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17-27. 
    摘要 ( 405 )   PDF(pc)(1568KB) ( 840 )   收藏
    在长期探索发展的基础上,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经济思想一脉相承,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它打破了世界上只有一种经济学即西方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神话,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不仅可以创造经济发展的奇迹,而且可以创立立足中国实践同时又反映现代经济规律的经济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保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是集揭示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于一体的理论体系。新时代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美贸易争端的警示:加快发挥综合竞争优势 推动技术自主创新
    代栓平, 纪玉山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28-37. 
    摘要 ( 633 )   PDF(pc)(1680KB) ( 824 )   收藏
    自主创新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和战略,是我国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的必经之路。在全球产业竞争的逻辑下,科技进步和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必然会引起相应的反制措施。美国挑起贸易战,名为平衡贸易逆差,实则试图遏制中国发展。中国自主创新战略和贸易争端不仅关乎经济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国家间竞争关系的调整和全球价值链重塑。坚持和应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和原理,突破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禁锢,深化改革开放,有效实施产业政策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建设,发挥综合竞争优势,是我国成功处理贸易战问题并走上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举措。这些关键历史事件和经验必将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特别策划·改革开放40 年中国美学创获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背景下中国传统生生美学的提出与内涵
    曾繁仁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39-47. 
    摘要 ( 243 )   PDF(pc)(3948KB) ( 1109 )   收藏
    生生美学是生态美学的中国传统形态,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它的正式出场与改革开放及其进一步深化密切相关。它的提出包含了梁漱溟、宗白华、方东美与刘纲纪等前辈学者的贡献。其内涵极为丰富,包含变易、万物化生、四德、日新、中和、仁爱等内涵。生生美学在本质上与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特别策划·改革开放41 年中国美学创获
    论美育的内在德育功能——当代中国美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之二
    杜卫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48-58. 
    摘要 ( 382 )   PDF(pc)(1785KB) ( 584 )   收藏
    美育的性质和功能既有特殊的超越性,也有普遍的现实性; 既有促进人的感性方面发展的作用,也具有开发智力、养育道德等内在功能,这种内在功能是由审美、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多重价值决定的。中国的美育思想传统一贯重视美育培养道德人格的意义,强调在感性体验中实现教化向个体的内化。进入现代社会,美育的德育功能还可以在保留传统修身含义的基础上,向着发展人的社会性方面拓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特别策划·改革开放42 年中国美学创获
    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践旨趣及其当代意义
    金雅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59-64. 
    摘要 ( 279 )   PDF(pc)(1483KB) ( 306 )   收藏
    中华美学精神有着以人文意趣、美情意趣、诗性意趣等为内核的鲜明强烈的实践旨趣,追求真善美贯通,践行创美审美兼济,重视知情意行合一,倡扬对美育实践、艺术实践、生活实践的融入与建构。对中华美学精神实践旨趣的探研总结,对于中华美学的当代发展及与世界美学的对话互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是致敬优秀民族文化精神,推动美学发挥现实作用的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研究
    政府法治论在摆脱“东北困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杨海坤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65-71. 
    摘要 ( 238 )   PDF(pc)(1370KB) ( 377 )   收藏
    摆脱“东北困境”是中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历史转型过程中的一个考验。内向型经济结构的历史惯性、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残留、地方行政机构的缺位错位,是“东北困境”的症结所在。以政府法治论为行政法治实践抓手,从立法层面的治理限权、行政问责层面的治理改良、善治取向层面的治理多元、平权层面的治理职能等维度推进,有助于走出“东北困境”。从政府法治论来讲,应提高民众对行政参与的响应性,加强对平权政府建设的监管,提高对政府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政府对民众意见的接纳性。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政府职能与法治政府的科学论断为指导,东北振兴应当明确政府角色定位,调整政府行为方式,并加快修复东北地区传统治理模式中的政府中心主义漏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本法”“特别法”“程序法”三位一体立法体系的特别构架
    刘水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72-76. 
    摘要 ( 348 )   PDF(pc)(1515KB) ( 259 )   收藏
    在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中,体制机制的创新处于核心地位。而体制机制在法治社会是通过一定的制度体系表现出来的,因此,以法律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制度创新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据发达国家发展落后地区及振兴衰落资源型工业城市的法律制度建设经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区的法律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老工业基地振兴基本法,主要规定各级政府振兴机关设立及其职责和相互关系、振兴计划的制定、振兴计划的实施、实施计划的经费来源及其主要扶持的领域等。二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特别法,主要包括金融和财政两方面法律制度。三是对政府行为的规制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对政府抽象行为,即制定规则和决策行为的程序规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经济要素流动与东北地方法治竞争
    魏建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77-82. 
    摘要 ( 218 )   PDF(pc)(1381KB) ( 296 )   收藏
    东北问题是伴随当代中国流动经济的形成和地方竞争的出现而产生的,集中体现为东北适应流动经济发展需要的制度和文化迟迟未能重建。或言之,伴随着流动经济成为当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地方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国家政策的比拼,而是地方法治与营商环境的竞争,在此过程中东北显示出诸多滞缓和不适应。东北要实现振兴发展,就必须突出与流动经济相适应的地方法治建设,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要在流动经济的基础上构筑一整套与之适应的治理与制度,应通过流动经济建设对东北社会小农经济和单位本位的人际关系加以改造,以打破官本位偏好,培育权利本位和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研究
    中等收入群体成长的个体因素分析
    李春玲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83-90. 
    摘要 ( 308 )   PDF(pc)(1688KB) ( 333 )   收藏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在迅速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提高,但中等收入群体内部结构很不合理,呈现出倒丁字型,即中等收入者绝大多数处于低端边缘地带,而且地位不够稳固。要使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仅需要“扩中”(让更多的人加入中等收入群体),而且还需要“调结构”(让更多的中等收入者进入中间收入群体和中高收入群体),从而使倒丁字型的结构形态转变为橄榄型。“扩中”的重点在于提升蓝领工人和农民的收入水平,而“调结构”的重点在于提升中低层白领人员的收入水平。同时还需要特别关注两个群体,一是大学毕业生,另一个是退休人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制区隔、职业流动与工作满意度——兼论新社会阶层跨体制流动的特点
    张海东, 杨城晨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91-101. 
    摘要 ( 397 )   PDF(pc)(1739KB) ( 513 )   收藏
    体制区隔和职业流动是新时期以来影响我国就业者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在个人的家庭收入、教育水平以及工作时间等相关条件一定后,体制内就业者的工作满意度高于体制外就业者,“中产阶层”的工作满意度高于“非中产阶层”,向体制内流动的就业者会提升其对工作满意度的评价。而在跨体制职业流动方面,呈现出从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职业流动数量要远高于体制外向体制内的流动数量的单向特征。因此,有关方面应当破除人才流动体制性障碍,继续扩展体制内人员向体制外流出的渠道,开拓、支持与鼓励体制外的新社会阶层人士到体制内行业实现自身的价值,提升体制外行业的社会保障水平、扩展体制外人才在职称评定、职业发展上的局限,增加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人才获得感,从而释放社会活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包容与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聂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102-112. 
    摘要 ( 350 )   PDF(pc)(1740KB) ( 575 )   收藏
    农民工群体市民化困境的根源在于城市社会包容度不强,导致其遭受的社会排斥问题极为突出。现阶段农民工群体达到半市民化水平,且物质层面的市民化进程快于心理和社会层面; 社会包容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预测变量:群体差距感知和社会歧视感知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有消极影响,而社团参与则能够提升市民化水平; 社会包容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市民化进程,还会通过城市身份认同的中介效应对市民化产生作用。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需要提升不同层次社会系统的开放性,增加农民工群体的发展机会。宏观层面要在法律上认可农民工平等的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 中观层面要提升劳动力市场和公共服务市场的开放性; 微观领域则要保障各类服务的可及性以及个体对多种社会团体网络的合理参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疗保障与公共管理
    宏观经济波动对城镇职工医保基金运行的影响
    封进, 王贞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113-123. 
    摘要 ( 677 )   PDF(pc)(1908KB) ( 335 )   收藏
    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我国医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在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趋缓的背景下,医疗保险基金平衡受到威胁。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是基金规模最大的社会医疗保险,其基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滞后于GDP增长率变化,GDP的影响会在下一年基金收入中反映出来; 基金支出增长率的变化滞后于基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反映出医保的“以收定支”政策对当年的医保基金收入缺乏敏感性。经济放缓会导致缴费人数和工资水平下降,从而使得城职保基金的人均医保筹资水平、缴费人数与退休人数的比例双双下降,同时医保支出水平具有刚性。结合其他国家应对经济不利波动的经验,需从优化医保报销比例、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整合不同医保制度、推进医疗体系全面改革、拓宽医疗体系融资渠道等几方面做出应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治理“因病致贫”的效果差异分析
    李华, 高健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124-141. 
    摘要 ( 364 )   PDF(pc)(1863KB) ( 489 )   收藏
    大病保险治理“因病致贫”效果因人、因地效果差异明显。与以局部地区小样本研究结果高达20%有所不同,大病保险显著降低了城乡居民6.04%的“因病致贫”率;; 与门诊相比,降低住院患者效果最大(12%),其次是慢病重大病种患者(9.4%)。大病保险对中低收入阶层、中轻度贫困群体和准“因病致贫”群体效果差异明显,低收入群体(4.49%)略小于中等收入群体(4.59%),轻度贫困群体(7.07%)略小于中等贫困(8.51%)群体,降低准“因病致贫”群体(9.81%)幅度高于非“因病致贫”(6.2%)群体3.6%,但对高收入、重度贫困和严重“因病致贫”群体没有效果。大病保险使西部地区“因病致贫”率下降了 12%,是中部地区(5.78%)的两倍多,东部地区则没有效果。应加强根据收入分类的个人医疗费用支付限额制度测算和实施的研究,从根本上化解居民及其家庭的疾病经济风险;; 构建多元主体医疗保障体系共同分担疾病经济风险机制; 加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大病保险和救治救助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福利效应研究——从整体消费行为视角出发
    章程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142-151. 
    摘要 ( 371 )   PDF(pc)(1780KB) ( 496 )   收藏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大病医疗需求为基础,在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但同时城乡居民的医疗经济负担也在不断加重,进而引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是否真正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医疗福利水平的命题。实际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偿水平不仅与就诊人数正相关,而且与卫生服务价格也存在正相关关系,价格效应是影响福利水平的核心和关键。一方面,补偿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医疗服务之外的总体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但另一方面,对于及时就医的行为习惯,补偿水平的提高还可能导致过度医疗,带来福利损失,而且在总费用增加的情况下减少自付比例,也可能意味着过度医疗。因此,应通过适度调控补偿水平、规避道德风险、平衡医疗资源配置等措施,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福利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典哲学与现代哲学的对话
    形而上学终结与科学一体化——重估《自然辩证法》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的价值
    程广云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152-159. 
    摘要 ( 387 )   PDF(pc)(1674KB) ( 603 )   收藏
    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有两个意图:一是反对形而上学,二是实现科学一体化。自然辩证法不是任何一种自然哲学,而是对于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或批判和反思,是关于自然科学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它是从自然哲学到科学哲学的过渡,是科学的哲学,而不是哲学的科学; 是哲学的科学化,而不是科学的哲学化。它在研究对象(客观规律)、研究基础(社会实践)上实现了科学的一体化,同时将哲学转换为思维科学。相比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是一个本体论承诺; 只有确立一种以历史主义为主导,兼容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综合的科学划界标准,即一种可证实的、可证伪的、历史主义的综合的科学划界标准,才能确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康德实践理性概念及其两种批评
    谢永康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160-169. 
    摘要 ( 445 )   PDF(pc)(1402KB) ( 715 )   收藏
    社会批判理论的直接对象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其方方面面均与康德有关。从康德道德哲学所展开的法哲学,也是理解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概念架构。在政治哲学复兴中,康德道德哲学又一次证明了其生命力和现实性。所以想要社会批判是有效的,那么首先必须能对康德的实践哲学作出有力的批判。而这个努力应当是从康德道德哲学的内部爆破,并且爆破的可能性已然内涵在其自身的核心观念之中了。在全面呈现批判理论家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之前,我们有必要勾勒其逻辑之中的内在张力。这一工作是围绕着实践理性这个概念展开的,也就是说实践理性的内在张力为后来的批判提供了可能性,而这又表现在康德的同时代人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批评之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形而上学的历险:从康德到海德格尔
    白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170-176. 
    摘要 ( 391 )   PDF(pc)(1351KB) ( 559 )   收藏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通过其批判哲学为理性划界,将传统形而上学分为内在的和超验的两种,实际上是使传统形而上学由绝对走向了相对。黑格尔作为理性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主张通过其绝对理念的自我运动架起连接两种形而上学的桥梁,建构了作为理性大全的“绝对的”形而上学,又使形而上学由相对回到了绝对。马克思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真正的富有内容的继承者,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发现和揭示了理性形而上学之谜,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历史的和实践的批判理解,作为现代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海德格尔在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意义上,同马克思具有一致性。但海德格尔以“诗化之思”追问和领会存在意义的此在的形而上学,开启了传统形而上学终结之后形而上学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甘本对丹托艺术本体论问题的“回应”与探索
    罗俏鹃, 秦明利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177-182. 
    摘要 ( 284 )   PDF(pc)(1507KB) ( 630 )   收藏
    在当代艺术领域中,普通物品与艺术品的界限已经被打破,后现代艺术给艺术的定义带来了挑战。丹托认为,普通物的转化在于摹仿原物的背后有某种意义存在,但他并未阐明这种意义是什么。与丹托模糊的艺术本体论观点不同,当代美学家阿甘本指出,当代艺术的危机是由艺术家创作与鉴赏者趣味之间的分裂、工业品的生产与艺术品的创造之间的混淆所导致。同时,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与海德格尔的哲学传统,认为艺术(制作)的本质在于把人抛入暂时停顿的时间之中,体味本真性的存在。阿甘本对艺术本体问题的探讨可给我们思考当代艺术提供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危机视域下人的感性自由
    王国富, 刘羽婷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183-188. 
    摘要 ( 273 )   PDF(pc)(1395KB) ( 204 )   收藏
    当代社会存在两种生态伦理思潮——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推崇人类利益至上的价值立场,把自然视为人的生存工具。非人类中心主义批评人类利益至上的偏执立场,主张确立人与自然界的价值平等地位。通过梳理德国古典哲学中理性的演变路径,有助于分析人类中心主义陷入困境的思想根源。从马克思对社会生产自由的具体内容的哲学探讨出发,结合消费社会理论对消费自由的社会性内容的思考,阐释生产和消费体现的人的自由的有限性特征,揭示人的感性解放的现实维度,挖掘马克思感性活动视角的自由思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古代边疆与社会
    继承性中国:从后人看“中国”中认识“中国”
    赵永春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189-202. 
    摘要 ( 371 )   PDF(pc)(1806KB) ( 822 )   收藏
    如果我们摒弃只有华夏汉族才是“中国”的观念,从一些后人看“中国”所依据的“继承性中国”的原则去认识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应该能够得出比较切合历史实际的结论。中国的原始社会并未出现“中国”一词,也就是说,那个时候还没有“中国”观念的诞生。但后人都认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是中国猿人,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等“满天星斗”的文化都被看成是中国的原始文化。后人依据“继承性中国”的原则,均以夏、商、西周三代为典型的“中国”,以尧、舜、禹、汤、文、武为“中国圣人”。春秋战国时期,“诸夏”被视为“中国”。承认春秋战国时期秦、楚、吴、越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也是因为秦、楚、吴、越均为后来的“中国”所继承,人们依据“继承性中国”的原则,通过“倒推”的研究方法而得出来的结论。三国时期,人们一直称魏国为“中国”。东晋十六国时期,当时很难说清楚“何谓中国”的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历史,作为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是隋唐根据自己继承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历史而确立的,无疑是根据隋唐这一继承者的身份“倒推”出来的。五代十国时期,只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为“中国”,认为“十国”等政权没有称“中国”,但后人都称“十国”等政权是“中国”。后人承认辽、金、元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也是依据辽、金、元自称“中国”的“历史本来面目”以及辽、金、元均为后来“中国”所继承的“继承性中国”原则而上溯历史得出来的结论。从“后人”依据“继承性中国”原则“看中国”的认识中去认识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才会对“何谓中国”问题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前期边疆形势与北边长城建设
    邓涛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6):  203-212. 
    摘要 ( 348 )   PDF(pc)(1759KB) ( 449 )   收藏
    清朝逐步实现了长城内外的一统,清朝不修长城似乎已是定论,但由于清前期边外部落纳入清朝统治的时间不一,且一些部落在不同时段和不同程度上曾威胁过清朝的长城沿边地区,故清廷在宣扬内外一统、不修长城的同时,又不得不在某些时段维修或创修部分区域的长城。总体而言,清朝长城的军事功能是逐步弱化的,非军事功能却与日俱增,应当重视清前期长城残存的军事功能。长城军事功能的变化,既体现了清朝疆域治理的特点,也体现了清朝统一进程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