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果我们摒弃只有华夏汉族才是“中国”的观念,从一些后人看“中国”所依据的“继承性中国”的原则去认识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应该能够得出比较切合历史实际的结论。中国的原始社会并未出现“中国”一词,也就是说,那个时候还没有“中国”观念的诞生。但后人都认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是中国猿人,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等“满天星斗”的文化都被看成是中国的原始文化。后人依据“继承性中国”的原则,均以夏、商、西周三代为典型的“中国”,以尧、舜、禹、汤、文、武为“中国圣人”。春秋战国时期,“诸夏”被视为“中国”。承认春秋战国时期秦、楚、吴、越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也是因为秦、楚、吴、越均为后来的“中国”所继承,人们依据“继承性中国”的原则,通过“倒推”的研究方法而得出来的结论。三国时期,人们一直称魏国为“中国”。东晋十六国时期,当时很难说清楚“何谓中国”的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历史,作为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是隋唐根据自己继承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历史而确立的,无疑是根据隋唐这一继承者的身份“倒推”出来的。五代十国时期,只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为“中国”,认为“十国”等政权没有称“中国”,但后人都称“十国”等政权是“中国”。后人承认辽、金、元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也是依据辽、金、元自称“中国”的“历史本来面目”以及辽、金、元均为后来“中国”所继承的“继承性中国”原则而上溯历史得出来的结论。从“后人”依据“继承性中国”原则“看中国”的认识中去认识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才会对“何谓中国”问题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
中图分类号:
〔1〕《孟子》卷8上《离娄章句下》,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第2725页。 〔2〕韩愈:《韩昌黎全集》卷20《序二·送浮屠文畅师序》,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第286页。 〔3〕欧阳修:《文忠集》卷59《原正统论》,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第1102册,第452页。 〔4〕李石:《方舟集》卷9《论·释老论》,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第1149册,第621页。 〔5〕徐坚等:《初学记》卷5《地理上·总载地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7页。 〔6〕〔25〕王充:《论衡校释》卷11《谈天篇》;卷19《宣汉篇》,黄晖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77-480页、第823页。 〔7〕《荀子》卷12《正论篇第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29-330页。 〔8〕章俊卿:《群书考索续集》卷4《经籍门·夏书》,正德十三年建阳刘氏慎独书斋刊本,16页B面。 〔9〕陈子昂:《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并序》,(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83,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898页。 〔10〕吴兢:《贞观政要》卷3《封建第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02页。 〔11〕叶梦得:《春秋考》卷7《桓公》,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第149册,第355页。 〔12〕叶梦得:《春秋三传谳·春秋榖梁传谳》卷4《闵公》,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第149册,第791页。 〔13〕邹思聪:《靠不住的“自古以来”与走不出的“边疆中国”》,2017年5月18日,http://www.sohu.com/a/141476193-6426,2017年9月20日。 〔14〕〔15〕〔23〕〔24〕《春秋左传注疏》卷11,闵公元年;卷17,僖公二十九年;卷17,僖公三十二年孔颖达疏;卷47,公十六年孔颖达疏,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第1786、1830、1832、2078页。 〔16〕《春秋谷梁传注疏》卷7,僖公元年杨士勋疏,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第2391页。 〔17〕〔18〕〔19〕《春秋公羊传注疏》卷10,僖公四年;卷28,哀公十三年徐彦疏;卷9,庄公二十九年,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第2249、2351、2241页。 〔20〕班固:《汉书》卷96《西域传下》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13页。 〔21〕于慎行:《榖山笔麈》卷13《称谓》,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48页。 〔22〕〔26〕〔27〕〔28〕〔29〕〔30〕司马迁:《史记》卷70《张仪列传》;卷5《秦本纪》;卷40《楚世家》;卷31《吴太伯世家》;卷41《越王句践世家》;卷110《匈奴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303、173、1689、1446-1475、1739、2879-2880页。 〔31〕〔32〕〔33〕陈寿:《三国志》卷25《魏书·高堂隆传》;卷35《蜀书·诸葛亮传》;卷54《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14、915、1262页。 〔34〕〔37〕〔38〕房玄龄等:《晋书》卷112《苻生载记》;卷125《乞伏乾归传》;卷126《秃发傉檀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74、3120、3150页。 〔35〕〔36〕〔39〕〔4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99《晋纪》,永和八年十一月丁卯;卷104《晋纪》,太元元年十二月;卷100《晋纪》,升平二年十月;卷69,黄初二年三月,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3131、3280、3172、2187页。 〔40〕张德寿:《高闾民族观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2期。 〔41〕〔46〕〔48〕〔49〕王通:《文中子中说》卷4《周公篇》;卷5《周易篇》;卷4《周公篇》;卷7《述史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316、1320、1316、1323页。 〔43〕〔69〕〔70〕〔71〕〔72〕〔73〕〔74〕〔75〕〔77〕〔78〕〔79〕〔80〕〔81〕《明太祖实录》卷138,洪武十四年七月戊戌;卷26,吴元年十月丙寅;卷29,洪武元年正月丙子;卷53,洪武三年六月壬申;卷53,洪武三年六月癸酉;卷92,洪武七年八月甲午;卷198,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甲子;卷84,洪武六年八月;卷39,洪武二年二月丙寅;卷54,洪武三年七月丁亥;卷190,洪武二十一年四月壬戌;卷77,洪武五年十二月庚子;卷196,洪武二十二年五月癸巳,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2174、402、482、1040、1041、1605、2978、1497-1501、783-784、1059、2867、1417-1418、2946页。 〔44〕魏收:《魏书》卷103《蠕蠕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96页。 〔45〕令狐德棻等:《周书》卷28《史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468页。 〔47〕王通:《元经》,《汉魏丛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13页。 〔50〕皇甫湜:《东晋元魏正闰论》,(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686,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031页。 〔51〕王曾:《王沂公笔谈》,解缙等:《永乐大典》卷19792《服·公服》,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475页。 〔52〕〔53〕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30《外国·瓦剌厚赏》;《补遗》卷1《宗藩·亲王娶夷女》,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77、806-807页。 〔54〕〔55〕〔58〕〔59〕〔60〕〔61〕〔62〕欧阳修:《新五代史》卷71《十国世家年谱》;卷26《李严传》;卷30《刘铢传》;卷67《钱俶世家》;卷57《裴羽传》;卷65《刘鋹世家》;卷70《刘承钧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73-881、284、335、843、663、818、869页。 〔56〕〔57〕〔63〕薛居正:《旧五代史》卷98《晋书·赵延寿传》;卷134《僭伪·李璟传》;卷134《僭伪·王审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312、1787、1792页。 〔64〕宋濂等:《元史》卷156《董文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672页。 〔65〕修端:《辨辽宋金正统》,苏天爵:《国朝文类》卷45《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132页。 〔66〕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12《内翰王文康公》,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39页。 〔67〕权衡:《庚申外史笺证》卷上,任崇岳笺证,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4页。 〔68〕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7《旗联》,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42页。 〔76〕郑晓:《今言》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1页。 〔82〕郑麟趾:《高丽史》卷137《辛禑传》,平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科学院,1958年,第756页。 〔83〕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6《十七史》、《监本二十一史》,陈文和主编:《嘉定钱大昕全集》第7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48页。 〔84〕《清高宗实录》卷286,乾隆十二年三月丙申,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29页。 〔8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45《史部·正史类》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97页。 |
[1] | 程妮娜. 女真与辽朝的朝贡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01-110. |
[2] | 吴凤霞. 辽朝经略平州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11-115. |
[3] | . 木叶山地望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69-172. |
[4] | 赵永春, 李玉君. 辽人自称“中国”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143-149. |
[5] | 王德朋. 金代商税制度考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187-192. |
[6] | 王轶. 后金定都沈阳的原因及其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4): 107-111. |
[7] | 任爱君. 从舍利到帝王: 耶律阿保机“化家为国”的历史背景及时代内涵[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2): 86-90. |
[8] | 赵永春. 论金熙宗的改革[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1): 83-87. |
[9] | 王德朋. 论刘祁《归潜志》的史料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1): 88-92. |
[10] | 向南. 辽代萧氏后族及其居地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35-141. |
[11] | 王滔韬. 辽朝南面宰相制度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00-106. |
[12] | 张志勇. 论辽代的法律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07-111. |
[13] | 国庆. 清源正本解惑释疑--读任爱君著《契丹史实揭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75-175. |
[14] | 王绵厚. 辽代佛学字书《龙龛手镜》考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00-103. |
[15] | 韩茂莉. 辽代前中期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农业人口探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04-1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