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8 ›› Issue (6): 65-71.

•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政府法治论在摆脱“东北困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杨海坤   

  • 发布日期:2018-11-30
  • 作者简介:杨海坤,山东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 济南 251100)。

  • Published:2018-11-30

摘要: 摆脱“东北困境”是中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历史转型过程中的一个考验。内向型经济结构的历史惯性、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残留、地方行政机构的缺位错位,是“东北困境”的症结所在。以政府法治论为行政法治实践抓手,从立法层面的治理限权、行政问责层面的治理改良、善治取向层面的治理多元、平权层面的治理职能等维度推进,有助于走出“东北困境”。从政府法治论来讲,应提高民众对行政参与的响应性,加强对平权政府建设的监管,提高对政府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政府对民众意见的接纳性。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政府职能与法治政府的科学论断为指导,东北振兴应当明确政府角色定位,调整政府行为方式,并加快修复东北地区传统治理模式中的政府中心主义漏洞。

关键词: 东北困境, 政府法治论, 行政法治战略

中图分类号: 

  • DF3

〔1〕董才生:《振兴东北的社会学思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3期。
〔2〕熊琼:《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法治方略——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第3期。
〔3〕〔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上 ,杨伟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 76 页。
〔4〕Lorentzen,P. Landry,P. Yasuda,“Undermining Authoritarian Innovation:The Power of China’s Industrial Giant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76,no.1(2013),pp. 182-194.
〔5〕Wallace,J. L.,“Juking the Stats?Authoritarian Information Problems in China,”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46,no.1(2014),pp.1-19.
〔6〕林毅夫、付才辉:《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第6期。
〔7〕张文显:《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法学》2014年第4期。
〔8〕Gan,L.,Xu,L. C.,Yao,Y.,“Local Elections and Consumption Insurance,”Economics of Transition,vol.20,no.3(2012),pp.521-547.
〔9〕Meng,T.,Pan,J.,Yang,P.,“Conditional Receptivity to Citizen Participation:Evidence from a Survey Experiment in China,”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vol.50,no.4(2017),pp.399-433.
〔10〕Chen,J.,Pan,J.,Xu,Y.,“Sources of Authoritarian Responsiveness:a Field Experiment in China,”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60,no.2(2016),pp. 383-400.
〔1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89页。
[1] 关保英. 行政行为中的不相关考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52-57.
[2] 侯晓蕾, 崔卓兰. 网络式权力结构与我国行政应急主体权力配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96-98.
[3] 张锐昕. 电子政府内涵的演进及其界定[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48-51.
[4] 刘福元. 非强制行政行为的法哲学探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4): 58-61.
[5] 崔卓兰, 杜一平. 行政评价法律制度体系标准的具体构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4): 62-65.
[6] 赵静波, 张闯. 整合性与平衡性:行政判例制度的价值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87-90.
[7] 张健. 网络环境下个性化传媒权的法律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80-82.
[8] 杨思斌. 社会救助权的法律定位及其实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1): 46-51.
[9] 袁文全, 杨天红. 政府救济大规模侵权的法律考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90-93.
[10] 刘水林. “基本法”“特别法”“程序法”三位一体立法体系的特别构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72-76.
[11] 魏建国. 基于经济要素流动与东北地方法治竞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77-82.
[12] 李晓倩, 蔡立东. 我国基金会行政规制模式的转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1): 70-75.
[13] 张淑芳. 行政相对人权利拓展的法治理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146-154.
[14] 胡光. “文化法制”的内涵与功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160-16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