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中,体制机制的创新处于核心地位。而体制机制在法治社会是通过一定的制度体系表现出来的,因此,以法律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制度创新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据发达国家发展落后地区及振兴衰落资源型工业城市的法律制度建设经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区的法律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老工业基地振兴基本法,主要规定各级政府振兴机关设立及其职责和相互关系、振兴计划的制定、振兴计划的实施、实施计划的经费来源及其主要扶持的领域等。二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特别法,主要包括金融和财政两方面法律制度。三是对政府行为的规制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对政府抽象行为,即制定规则和决策行为的程序规制。
中图分类号: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6年4月27日,第1版。 〔2〕高国力:《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键在于破除结构性和体制性约束》,《中国发展观察》2016年第2期;张屹山、张可、辛本禄:《化解东北振兴中体制性障碍的路径探究》,《经济纵横》2016年第10期。 〔3〕郑长德:《世界不发达地区开发史鉴》,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51-164、157-235页。 〔4〕房晓宇、区文涛:《国外如何发展区域经济》,《北京物价》2001年第12期。 〔5〕孙秋枫、唐庆会:《欧洲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及启示》,《经济纵横》2007年第11期。 〔6〕景跃军:《欧盟区域政策的作用及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人口学刊》2007年第5期。 |
[1] | 程娜. 东北老工业基地智能化转型发展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63-73. |
[2] | 王伟光.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型智库建设——在东北“三省一区”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上的讲话暨新型智库建设研讨会[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5-8. |
[3] | 李政, 于凡修. 东北地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33-43. |
[4] | 董经政. 传统工业区改造中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60-63. |
[5] | 路通, 刘立. 现代生产服务业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地位与对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1): 71-73. |
[6] | 于维同, 王策, 王济渊.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律环境问题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82-87. |
[7] | 马树才, 胡立杰, 王永刚. 壮大东北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14-117. |
[8] | 姜欣.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及协同效应[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18-121. |
[9] | 袁阡佑. 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双重动力启动与对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22-126. |
[10] | 赵子祥.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践中构建和谐辽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90-93. |
[11] | 张晓芬, 董玉宽. 科学发展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绿色技术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00-102. |
[12] | 张福贵.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现代文化人格的缺失[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6): 68-72. |
[13] | 孟韬. 企业集群战略: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63-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