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会批判理论的直接对象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其方方面面均与康德有关。从康德道德哲学所展开的法哲学,也是理解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概念架构。在政治哲学复兴中,康德道德哲学又一次证明了其生命力和现实性。所以想要社会批判是有效的,那么首先必须能对康德的实践哲学作出有力的批判。而这个努力应当是从康德道德哲学的内部爆破,并且爆破的可能性已然内涵在其自身的核心观念之中了。在全面呈现批判理论家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之前,我们有必要勾勒其逻辑之中的内在张力。这一工作是围绕着实践理性这个概念展开的,也就是说实践理性的内在张力为后来的批判提供了可能性,而这又表现在康德的同时代人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批评之中。
中图分类号:
〔1〕〔德〕马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32页。 〔2〕Max Horkheimer,Betwee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elected Early Writings,Massachusetts:MIT Press,1993,p.18. 〔3〕Max Horkheimer,Eclipse of Reason,New York:Continuum,2004,p.4. 〔4〕〔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27、126页。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苗力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3页。 〔7〕〔8〕〔9〕〔10〕〔11〕〔12〕〔13〕〔14〕〔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康德:《康德道德哲学文集》上卷,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3、12、14、32、21、38、38、43页。 〔15〕〔16〕〔17〕〔18〕〔20〕〔27〕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康德:《康德道德哲学文集》上卷,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8、112、137、93、137、113页。 〔19〕〔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康德道德哲学文集》上卷,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63页。 〔21〕〔德〕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宋祖良、程志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页。 〔2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1页。 〔23〕〔24〕〔29〕Hegel,Glauben und Wissen,in Jenaer Schriften 1801—1807,Werke 2,Suhrkeamp: Suhrkeamp,1986,S. 289,290,289. 〔25〕〔30〕〔德〕伍德:《黑格尔的伦理思想》,黄涛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第210、216页。 〔26〕〔28〕〔德〕黑格尔:《论自然法的科学探讨方式》,《哲学译丛》1997年第2期。 〔31〕〔32〕〔41〕〔42〕〔44〕〔45〕〔46〕〔47〕〔48〕〔49〕〔50〕〔德〕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任立、孟庆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37、155、194、185、161、174、216、248-249、250、337、337页。 〔33〕〔43〕〔德〕霍克海默:《叔本华的现实意义》,曹卫东编:《霍克海默集》,梁东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第286、283-284页。 〔34〕Hermann Schweppenhaeuser,Tractanda,Beitraege zur kritischen Theorie der Kultur und Gesellschaft,Frankfurt :Frankfurt a. M,1972,S.22-33. 〔35〕〔36〕〔38〕〔德〕叔本华:《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陈晓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15、115、117页。 〔37〕〔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88-589页。 〔39〕Schopenhauer,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 lung,Bd.2 §19,Leipzig:Reclam Verlag,2005,S.56. 〔40〕Schopenhauer,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 lung,Bd.2 §22,Leipzig:Reclam Verlag,2005,S.77. |
[1] | 童敏. 空间思维的实践转向: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化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93-99. |
[2] | 白刚. 形而上学的历险:从康德到海德格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170-176. |
[3] | 王南湜. 重提一桩学术公案:“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6-13. |
[4] | 〔加〕罗伯特·韦尔. 作为道德哲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观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9. |
[5] | 李艳艳. 目标定位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50-54. |
[6] | 王南湜. 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下)——其可能性与限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0-17. |
[7] | 王南湜. 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上)——其意谓与必要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5-14. |
[8] | . 德性与实践——评麦金太尔的德性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5-9. |
[9] | . 论道德事实[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2-28. |
[10] | .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对于康德的接受与改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67-169. |
[11] | 徐晓宇. 自由的可能性之思——康德哲学中的“自由”释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34-36. |
[12] | 王华. 康德与罗尔斯: 从先验道德到经验政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31-34. |
[13] | 张会永. 康德哲学中的道德与宗教之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11-15. |
[14] | 李娜. 追寻美德: 麦金太尔对当代道德危机的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52-55. |
[15] | 王建军. 康德的想像力难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39-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