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8 ›› Issue (6): 170-176.

• 古典哲学与现代哲学的对话 • 上一篇    下一篇

形而上学的历险:从康德到海德格尔

白刚   

  • 发布日期:2018-11-30
  • 作者简介:白刚,哲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吉林 长春 130012)。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A242);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17JJD720003)

  • Published:2018-11-30

摘要: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通过其批判哲学为理性划界,将传统形而上学分为内在的和超验的两种,实际上是使传统形而上学由绝对走向了相对。黑格尔作为理性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主张通过其绝对理念的自我运动架起连接两种形而上学的桥梁,建构了作为理性大全的“绝对的”形而上学,又使形而上学由相对回到了绝对。马克思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真正的富有内容的继承者,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发现和揭示了理性形而上学之谜,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历史的和实践的批判理解,作为现代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海德格尔在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意义上,同马克思具有一致性。但海德格尔以“诗化之思”追问和领会存在意义的此在的形而上学,开启了传统形而上学终结之后形而上学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康德, 黑格尔, 马克思, 海德格尔

中图分类号: 

  • B0

〔1〕〔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9页。
〔2〕〔3〕〔4〕〔6〕〔7〕〔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163、12、162、7页。
〔5〕〔10〕〔1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56-257、282、307页。
〔8〕〔英〕康普·斯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34页。
〔9〕〔14〕〔德〕黑格尔:《逻辑学》上,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5页。
〔11〕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0页。
〔12〕张志伟主编:《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2页。
〔15〕〔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5页。
〔16〕〔德〕伽达默尔:《摧毁与解构》,孙周兴译,《哲学译丛》1991年第3期。
〔17〕〔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153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20页。
〔19〕〔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2、177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6页。
〔23〕〔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第115页。
〔24〕〔26〕〔29〕〔31〕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125、706、361、152页。
〔25〕〔德〕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0页。
〔27〕〔德〕海德格尔:《尼采》上卷,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459页。
〔28〕〔德〕海德格尔:《尼采》下卷,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年,第832页。
〔30〕〔德〕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丁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232页。
[1] 李西祥. “实体即主体”:齐泽克论作为意识形态的黑格尔本质逻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13-20.
[2] 陈高华. 积极生活与劳动辩证法——论阿伦特对马克思的误解及其方法论根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29-35.
[3] 王兴赛. 古典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变奏——青年黑格尔与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36-43.
[4] 沈湘平. 讨论权力与权利问题需要重视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5-11.
[5] 张福运. 抗战后期延安文艺工作者“下乡”运动再认识——社会革命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186-194.
[6] 杨连生, 刘海燕. 马克思的择业观对青年新时代择业的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54-158.
[7]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8] 段忠桥. 政治哲学、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唯物史观——与吴晓明教授商榷[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28-38.
[9] 齐勇. 实践哲学古典理想的继承与超越: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39-46.
[10] 王洪波. 历史唯物主义的公共性维度下主体公共精神的当代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47-52.
[11] 程美东. 从五四时代到新时代——现代中国的发展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29-38.
[12] 魏传光. 马克思关于正义的“生产性”重构及其指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73-81.
[13] 孙民. 马克思实践批判的价值旨趣及其当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46-52.
[14] 韩震. 新中国70年哲学话语体系的生成与转换[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5-10.
[15] 尚杰. 用形而上学语言否定形而上学——德里达在《暴力与形而上学》中对列维纳斯“他者”的质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81-8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