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民工群体市民化困境的根源在于城市社会包容度不强,导致其遭受的社会排斥问题极为突出。现阶段农民工群体达到半市民化水平,且物质层面的市民化进程快于心理和社会层面; 社会包容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预测变量:群体差距感知和社会歧视感知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有消极影响,而社团参与则能够提升市民化水平; 社会包容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市民化进程,还会通过城市身份认同的中介效应对市民化产生作用。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需要提升不同层次社会系统的开放性,增加农民工群体的发展机会。宏观层面要在法律上认可农民工平等的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 中观层面要提升劳动力市场和公共服务市场的开放性; 微观领域则要保障各类服务的可及性以及个体对多种社会团体网络的合理参与。
中图分类号:
〔1〕World Bank,Inclusion Matters: The Foundation for Shared Prosperity,Washington,DC:World Bank,2013,p.4. 〔2〕葛道顺:《包容性社会发展:从理念到政策》,《社会发展研究》2014年第3期。 〔3〕〔5〕Walker,A. and Wigfield,A.,“The Social Inclusion Component of Social Quality,”Fourth Draft Discussion Paper,Amsterdam:European Foundation on Social Quality,2004,pp.12,13. 〔4〕Beck,W.,Maesen,van der Laurent,F. Thomese, A. Walker,eds.,Social Quality: A Vision for Europe,The Hague,London,Bost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1,p.346. 〔6〕 Park,Robert E.,Burgess,Ernest W.,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1,p.735. 〔7〕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 〔8〕赵立新:《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人口学刊》2006年第4期。 〔9〕冷向明、赵德兴:《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阶段特性与政策转型研究》,《政治学研究》2013年第1期。 〔10〕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人口研究》2008年第5期。 〔11〕Solinger,D. J.,Contesting Citizenship in Urban China:Peasant Migrants,the State,and the Logic of the Market,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p.11;李培林、田丰:《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社会》2012年第5期。 〔12〕赵延东、王奋宇:《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4期。 〔13〕〔15〕王桂新、沈建法、刘建波:《中国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以上海为例》,《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1期。 〔14〕〔22〕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 〔16〕〔美〕刘易斯·科塞:《社会学导论》,杨心恒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05页。 〔17〕〔美〕罗伯特·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3页。 〔18〕〔20〕李荣彬、袁城、王国宏等:《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我国106个城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青年研究》2013年第1期。 〔19〕徐建玲:《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度量: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9期。 〔21〕任远、乔楠:《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人口研究》2010年第2期。 〔23〕李景平、程燕子、汪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路径》,《西北人口》2012年第4期。 〔24〕悦中山、李树茁、靳小怡等:《从“先赋”到“后致”: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社会》2011年第6期。 〔25〕Ali,I.,Juzhong Zhuang,“Inclusive Growth toward a Prosperous Asia:Policy Implications,”ERD Working Paper Series,no.97,2007,2015-12-24,https://think-asia.org/bitstream/handle/11540/1858/wp097.pdf?sequence=1,2018-08-01. 〔26〕〔荷〕沃尔夫冈·贝克、劳伦·范德蒙森、艾伦·沃克:《理论基础》,范德蒙森、沃克主编:《社会质量:从理论到指标》,冯希莹、张海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35-55页。 |
[1] | 王本朝. 骡马曳车:吴宓的悲悯情怀及身份认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77-82. |
[2] | 徐延辉, 罗艳萍. 城市社会包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39-46. |
[3] | 相征, 赵鑫. 农民工市民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2): 122-125. |
[4] | 韩丹.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与城市适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2): 52-55. |
[5] | 周立. 文化传播研究的立足点及研究趋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255-258. |
[6] | 颜琳. "作家"与"战士"意识的交互显现与抑制---延安时期丁玲身份认同现象的个案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201-206. |
[7] | 方红姣, 周锦涛. 民国时期国民党高层政治女性的政治取向与身份认同———以宋庆龄、何香凝为叙述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33-1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