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育的性质和功能既有特殊的超越性,也有普遍的现实性; 既有促进人的感性方面发展的作用,也具有开发智力、养育道德等内在功能,这种内在功能是由审美、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多重价值决定的。中国的美育思想传统一贯重视美育培养道德人格的意义,强调在感性体验中实现教化向个体的内化。进入现代社会,美育的德育功能还可以在保留传统修身含义的基础上,向着发展人的社会性方面拓展。
中图分类号:
〔1〕〔2〕席勒:《美育书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第116、118页。 〔3〕王国维:《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3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6-8页。 〔4〕〔5〕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3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31、31页。 〔6〕王国维:《去毒篇(鸦片烟之根本治疗法及将来教育上之注意)》,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3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23-26页。 〔7〕〔8〕王国维:《孔子之美育主义》,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3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57、158页。 〔9〕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3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57-59页。 〔10〕王国维:《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材料》,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3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94-95页。 〔11〕蔡元培:《教育独立议》,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85页。 〔12〕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4页。 〔13〕蔡元培:《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会词》,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78-179页。 〔14〕蔡元培:《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3页。 〔15〕蔡元培:《传略(上)》,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68页。 〔16〕蔡元培:《〈美学原理〉序》,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7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23页。 〔17〕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0-61页。 〔18〕蔡元培:《在天津车站的谈话》,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30页。 〔19〕蔡元培:《全国教育会议开会词》,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6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27页。 〔20〕蔡元培:《美育与人生》,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7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90-291页。 〔21〕朱自清:《〈文艺心理学〉序》,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523页。 〔22〕朱光潜:《谈美》,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5-6页。 〔23〕〔24〕朱光潜:《谈美感教育》,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4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46、145页。 〔25〕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4页。 〔26〕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6页“附注”。 〔27〕朱光潜:《音乐与教育》,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9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44页。 〔28〕孙熙国、肖雁:《知“道”、成“道”与行“道”》,《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29〕王国维:《孔子之学说》,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3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38、147页。 〔30〕王国维:《孔子之学说》,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3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31-132页。 〔31〕〔32〕《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300、300页。 〔33〕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432-444页。 〔34〕Thomas Munro,Art Education,New York:Liberal Arts Press,1956,p.155. 〔35〕巴克主编:《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16页。 〔36〕里德:《艺术与社会》,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第7页。 |
[1] | 郑伟. 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及其境界诉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90-95. |
[2] | 唐善林. 老子“自然论”美育思想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96-103. |
[3] | 杨光. 微时代的美育问题及其当代转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201-208. |
[4] | 刘彥顺. 朱光潜美育思想中的审美时间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99-206. |
[5] | 刘晓波. 节奏与和谐:怀特海的审美教育思想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171-174. |
[6] | .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对于康德的接受与改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67-169. |
[7] | 张晶. 社会美育与大众传媒的艺术性要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201-206. |
[8] | 黄宝富. 审美生活·自由·时间———蒋孔阳美育思想萃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88-191. |
[9] | 陈雪虎. 走向美育的美学及其当代落实[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172-174. |
[10] | 刘彦顺. 论近30 年间美学演进对美育学的推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12-14. |
[11] | 祁海文. 中国古代“中和论”美育观略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89-193. |
[12] | 卢政. 嵇康美学对于当下中国美学建设的价值和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94-1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