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5 ›› Issue (2): 19-25.

• 哲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事件哲学视域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宋一苇   

  1.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 收稿日期:2005-01-21 出版日期:2005-03-15 发布日期:2018-10-23
  • 作者简介:宋一苇(1957-),男,山东长岛人,辽宁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学和大众文化研究。

  • Received:2005-01-21 Online:2005-03-15 Published:2018-10-23

摘要: 离开事件的历史背景,就无法理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提出的真实历史内容以及后现代性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后现代性理论话语的产生是对奥斯威辛和古拉格群岛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哲学事件的应答。后现代作为关于事件的哲学,是对现代性种种痼疾的诊断、批判与颠覆。

关键词: 事件哲学, 现代性, 后现代性, 奥斯威辛, 古拉格群岛

中图分类号: 

  • B089

〔1〕〔2〕德里达.中国讲演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68,69.
〔3〕詹姆逊.回归“当前事件哲学”〔J〕.读书,2002,(12).
〔4〕俞吾金.现代性现象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45.
〔5〕〔6〕汉斯·约纳斯.奥斯威辛之后的上帝观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5.
〔7〕〔8〕〔9〕〔10〕〔11〕〔12〕〔13〕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2,10,5,18,151,283,273.
〔14〕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2.
〔15〕权力的眼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23.
〔16〕〔17〕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56,257.
〔18〕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284.
〔19〕〔20〕后现代与公正游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68,157.
〔2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7.
[1] 沈忻昕. 我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效能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55-59.
[2] 马特. 论惠特曼城市生态诗学中的“道”[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58-164.
[3] . 黑格尔、分析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6-21.
[4] . 当代社群主义的共同体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32-37.
[5] 刘明合. 人的发展研究的交往视角转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35-40.
[6] 贾丽艳. 论人的观念现代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2): 178-180.
[7] 王雨辰. 评阿尔都塞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34-39.
[8] 张文喜. 论笛卡尔与胡塞尔的身体观及其实践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3): 15-18.
[9] 马自力.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21-25.
[10] 杨寿堪. 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9-13.
[11] 姚大志. 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21-26.
[12] 晋运锋. 平等为什么那么重要——兼论平等主义对充足主义与优先主义之批评的回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27-34.
[13] 曹晖. 感性、理性和公共性:图像的阐释途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72-178.
[14]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9.
[15] 李慧青. 马尔库塞科技异化思想的现代性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36-3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田洁. 如何理解“朋友作为另一个自身”[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 .
[2] 卢军. 极富柔情的孤独的斗士——汪曾祺眼中的鲁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 -3 .
[3] 徐晓芳,刘春年. 中美应急网站文化差异分析——基于中美在线应急网站的测评与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 .
[4] 程广云. 政治的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从毛泽东的“两论”到邓小平的“三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 -11 .
[5] 刘森林.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5 -9 .
[6] 崔秋锁. 论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4 -19 .
[7] 任常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创新和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5 -34 .
[8] 任保平.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35 -43 .
[9] 郭冠清.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44 -54 .
[10]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