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4): 165-171.

• 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友联”及《中国学生周报 》的思想悖论

赵稀方   

  • 发布日期:2018-07-24
  • 作者简介:赵稀方,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732 )。

  • Published:2018-07-24

摘要: “友联”是1949年后香港一个受美国资助的反共文化组织,拥有研究所、出版社和一大批报刊,持续几十年,影响几代香港文化人。在反共上不遗余力,搜集反共资料,出版大量的反共著作。《中国学生周报 》所刊发的文学作品不乏反共内容,《中国学生周报 》采取征文、开展活动等办法,吸引中学生来稿,反共思想已经输入到大多数学生的头脑中。香港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却由其盟友美国进行文化冷战工作。也就是说,香港既承受英国的殖民统治,同时又承受着美国的文化控制,这是颇具有理论张力的。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当代冷战政治完全遮蔽了香港作为殖民地的种族维度和历史处境。“友联”和《中国学生周报 》在20世纪50年代冷战的背景下如何叙述西方、中国及香港自身,铸造一套新的文本的政治,的确很值得玩味。《中国学生周报 》的关注点始终在反共,在中国文化,并不在香港。如此,在20世纪60、70年代反共不再为人注意以后,“友联”和《中国学生周报 》就跟不上时代步伐被香港人抛弃。

关键词: "友联", 《中国学生周报 》, 民族主义, 殖民主义

中图分类号: 

  • I206.7

〔1〕郑树森、黄继持、卢玮鑾:《香港新文学年表》(1950 -1969),香港: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年,第14页.
〔2〕〔3〕王延滨(徐东滨):《漫谈“周报”和友联》,《星岛日报·灌茶家言》1988年11月1日,第10页.
〔4〕弗朗西斯·斯托纳·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前言》,曹大鹏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第469页.
〔5〕《迈向新文学的坦途》,《中国学生周报》1952年9月12日,第1版.
[1]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2]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3] 吕周聚. 论村上春树的中国情结与创伤记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76-183.
[4] 杨剑龙. 知青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论新世纪的知青电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4-188.
[5] 刘磊,王珏. 清初流人诗与东北地域文化的“疏”与“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82-188.
[6] . 新世纪都市情感小说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07-212.
[7] . 对中国比较文学教材观的反思——兼及王向远与夏景之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1-214.
[8] . 1960年代下半期中国文艺思想与《讲话》——以《人民日报》1967、1970年两个纪念专栏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5-222.
[9] 罗宗宇. 论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歌谣现象的叙事类型和成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34-240.
[10] 徐正英, 李飞跃. 修辞立诚 诚朴雄伟——读纪宝成先生《乐斋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3-236.
[11] 董文桃. 论苏青创作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7-240.
[12] 周景雷. 后乡村叙事:后工业时代的乡村呈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67-171.
[13] 张荣翼. 文学传播中的当代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52-156.
[14] 何锡章. 中国当代流行文化的兴起、"繁荣"与政治文化心理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54-56.
[15] 张利群. 中国文学批评的"全球化"情结与焦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48-15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