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07-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范畴·理论
    王朝科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5-10. 
    摘要 ( 188 )   PDF(pc)(845KB) ( 428 )   收藏
    目前建立理论体系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项工作尚在探索过程之中,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并未对三个基本问题作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或者说对这三个基本问题,学界尚未取得能够被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学术共识: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包括逻辑起点、逻辑路径和逻辑目标),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体系,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结构和理论内涵。厘清这三个问题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也是深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等与分配问题研究
    洛克式自然财产权与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
    谭安奎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11-20. 
    摘要 ( 212 )   PDF(pc)(1518KB) ( 591 )   收藏
    私人财产权不能仅仅是法律和制度的产物,否则它就失去了道德上的可信任性。私人财产权与平等主义分配正义之间长期未决的潜在冲突有以下两个:一是前制度的财产权或作为自然权利的财产权在概念上是否成立?二是如果它是成立的,平等主义的分配在道德上又如何可能?事实上,作为现代主体性权利的自然财产权只能是一种二阶财产权,即拥有财产的权利,而不是对具体外物的财产权。这种自然财产权给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留下了空间,但也设置了两个约束条件:一是通过认可私人财产制度,给每个人留出了拥有财产的机会;二是把分配原则建立在全体一致同意的基础上,而后者只能通过某种假定性契约才能得以满足。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平等主义分配正义的最精致的理论形式的罗尔斯的正义论采取假定性契约论的形式,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是尊重平等的主体性权利以及个人意志所带来的道德约束的表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探究
    姚大志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21-26. 
    摘要 ( 429 )   PDF(pc)(773KB) ( 290 )   收藏
    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赞同激进主义的女权主义对父权制的批判,但是它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来解释女性所受到的压迫并提出妇女解放的战略,并由此衍生出两种不同的理论。其一是双重制度理论,这一理论包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和对父权制的分析。但双重制度理论的根本问题在于,它的资本主义分析是阶级的,它的父权制分析则是性别的,而两者相互独立,中间存在一道裂缝。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一些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者提出了第二种理论,即统一理论。统一理论基于性别而非阶级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分析。统一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父权制。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存在着一系列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首先,无法判定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的两个敌人——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哪个更重要。其次,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无法代表所有的女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等为什么那么重要——兼论平等主义对充足主义与优先主义之批评的回应
    晋运锋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27-34. 
    摘要 ( 297 )   PDF(pc)(940KB) ( 250 )   收藏
    平等主义分配原则的理论基础是平等。平等主义者把平等的价值区分为工具性价值和内在价值两方面。充足主义与优先主义对平等主义的批评是,平等主义诉诸的平等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基于需要或拉平反驳的理由能够驳倒平等主义。构成性的平等主义认为,应该把平等当作其他终极价值的构成部分,从而更好地解释平等对于分配正义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构成性平等主义能够赋予平等以更加合理的地位,它既不会因为过分强调工具性价值而忽视平等自身独特的价值,也不会因为过度强调终极性的内在价值而面临拉平反驳的批评,而且,这种平等主义能够有效地回应充足主义与优先主义的批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政法立法前沿
    给付行政的精神解读
    关保英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35-41. 
    摘要 ( 216 )   PDF(pc)(935KB) ( 600 )   收藏
    基于行政权与契约理论,给付行政是行政作为的核心,其具有特殊价值,这种价值需要从精神层面进行解读。从给付行政的实体精神上看,给付行政具有放松管制、服务行政、行政相对人自治、救助和救济等行政精神,这些精神是行政法处理行政行为各方关系的依据。从给付行政的程序精神上看,给付行政具有程序工具论、程序淡化、程序变通、程序加快等精神,程序精神代表了行政法治的程度。对给付行政精神的解读,可厘清我国给付行政未来的发展方向,即其带来的行政法体系、行政法原则、行政法主体结构、行政行为模式的转变,从而使我国行政法规更为细化和科学,使行政行为更具合法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退休金给付请求权困境的破解
    冯彦君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42-49. 
    摘要 ( 198 )   PDF(pc)(1302KB) ( 154 )   收藏
    退休金的给付与养老金给付并不是同一概念,因此其请求权也存在不同的性质,基于此,退休金请求权也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即退休金给付是具有强行法效力的公法规范的直接规定,而非取决于退休者与其单位的意愿表达和自由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退休金给付请求权的生成没有任何条件。我们应着眼于对退休者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摆脱仲裁前置和仲裁时效的束缚,并提供司法救助。将单位工龄置入单位退休金给付请求权的发生条件之一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退休金给付请求权的标准和常态养老金给付请求权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养老保险缴费模式的变革问题——“费改税”的机制转型;二是养老保险基金安全的强化之道——忠实义务之实质化与立法型塑;三是养老保险基金安全性司法保障途径之拓展——公益诉讼机制的引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性质透视我国行政复议立法目的定位——兼与行政诉讼之比较
    孔繁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50-56. 
    摘要 ( 147 )   PDF(pc)(987KB) ( 268 )   收藏
    受性质制约,行政复议的立法目的选择包括解决争议、监督权力和救济权利三个方面;我国现行立法将行政复议的主要立法目的定位于监督行政,使行政复议具体制度设置与立法目的定位不一致,申请人资格条件和不利变更禁止原则与监督行政之基本目的不协调。综合考虑行政复议的性质、我国行政复议的历史传统以及行政救济制度系统功能等多重因素,我国行政复议的立法目的应定位于解决纠纷之初级目的、监督行政之中级目的以及救济权利之高级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增长理论创新
    政府财政支出与区域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的门槛检验
    戴金平, 刘进财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57-64. 
    摘要 ( 139 )   PDF(pc)(2201KB) ( 118 )   收藏
    正确理解和评估政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财政支出的效率,有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体系。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呈现倒U形,存在最优财政支出规模的门槛效应。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各省财政支出最优规模的测算发现,很多省份都已经超过或接近最优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减弱,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支出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由于与最优财政支出规模的距离不同,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很大差异,西部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很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一个经济增长分解框架
    王蒙,刘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65-73. 
    摘要 ( 231 )   PDF(pc)(2382KB) ( 301 )   收藏
    一般认为,进入新常态后,国民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结构调整导致增长速度的放缓。核算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般采用“偏离份额”法,但是既有偏离份额法将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视为一个整体,难以准确把握某一部门份额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优化偏离份额法可以得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速度“分解公式”。在新的公式中,增长速度被分解为劳动数量效应、结构变迁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三部分,三种效应可以进一步细化至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将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细化至每个产业份额变动形成的结构变迁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在中国,农业和工业份额的变动一直表现为提高增长速度的结构红利,服务业份额上升则从2002开始由结构红利转为成本病。因此,准确定位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应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农业份额下降和工业份额上升的结构红利,以对冲消化服务业成本病引发的增速放缓,并推进经济增长动力逐步转向创新驱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经济与人口迁移
    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与其主观生活质量
    徐延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74-82. 
    摘要 ( 199 )   PDF(pc)(1165KB) ( 157 )   收藏
    现有的外来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关注客观维度较多而对主观维度研究较少。主观生活质量可以分解为生活满意度、精神健康和社会反馈意愿三个方面,利用深圳社会质量调查数据,能够分析出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对其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收入、社会保险、住房质量是外来人口主观生活质量的重要预测变量;参与娱乐性和信仰性社会团体有助于提升其主观生活质量;心理融入对主观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应该以包容性社会发展为理念,减轻社会排斥、促进社会包容。通过“包容性社会政策”的建构,推动外来人口全面融入城市社会以提升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的企业家精神:城市规模影响创业的经验研究
    陈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83-93. 
    摘要 ( 163 )   PDF(pc)(1388KB) ( 416 )   收藏
    城市规模扩大的集聚经济效应降低了潜在企业家的创业成本,因此,城市规模的扩大可能促进了企业家精神的繁荣,进而有益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使用CGSS调查及与之匹配的地级市数据,工具变量估计显示,城市规模扩大显著提高了个人的创业概率,平均而言,城市的人口规模每增长1%,个人的创业概率将会提高0.027—0.04个百分点;就业规模每增长1%,个人的创业概率将会提高0.036—0.06个百分点。同时,城市规模扩大主要提高了个人从事“自我雇佣”型创业活动的概率,但没有显著影响个人从事“寻求商业机会”型创业活动的概率。另外,城市规模扩大对个人创业概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总体来说,受过更多教育和拥有更多社会网络的个人,从城市规模的扩大中获得了更多有助于创业的收益。这意味着,大城市的发展通过繁荣企业家精神,进而有益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推进居村农民市民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
    高君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94-101. 
    摘要 ( 182 )   PDF(pc)(1206KB) ( 266 )   收藏
    推进居村农民市民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大内需、减轻城市压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的居村农民市民化发展却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如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集中居住、产业支撑、非农就业、公共服务享有等。因此,必须全面深化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合理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积极发展非农产业,着力健全公共服务,系统促进居村农民市民化和农村社会转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流动与外群体歧视——基于CGSS2005数据的实证研究
    聂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102-110. 
    摘要 ( 242 )   PDF(pc)(1159KB) ( 263 )   收藏
    以往传统的理论解释中,社会流动会导致流动人口与所在阶层的疏离和异常压力,若没有社会和个人控制,这种疏离和压力很可能通过社会人员对生活不满以及对外群体歧视等方式表现出来。然而,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却发现城镇居民的向上社会流动,如职业流动、教育流动和户籍流动相反会增加对外来人口的包容;而向下社会流动也并不必然导致更强烈的歧视。尤其是其中向上的社会流动能够有效地降低城镇居民的相对剥夺感,提升生人信任和社会公平认知,进而显著降低对外来人口的歧视。因此,全面促进社会流动和保持社会开放性是提升城镇居民对外来人口包容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通史研究
    中国铁路史研究方法漫谈
    朱从兵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111-115. 
    摘要 ( 237 )   PDF(pc)(795KB) ( 313 )   收藏
    探讨铁路的技术进步和建设进展是铁路史研究的基础,技术史、建设史的视角是铁路史研究最基本的应有之义。经济史视角是铁路史研究所必需的,对铁路进行经济史视角的研究是铁路史研究的归宿。政治史、思想史视角的铁路史研究是铁路史的血肉。以社会史的视角研究铁路史是铁路史内容的拓展,使铁路史的内容更为丰满。文化史视角的研究可以揭示铁路史的灵魂,是铁路史研究者不应忽视的。军事史、战争史的视角是铁路史研究不可缺少的。从口述史、文化遗产或工业遗产的视角去探讨铁路史,以人说史、以物示史、以图印史、以表证史,为铁路史研究提供更为直观、感性、生动的材料,有利于铁路史知识的普及。将铁路史看作是任何一种单一的学科,都是不合适的,难以涵盖铁路史丰富的内容,因此,各种研究方法的交叉或多学科视角的融合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潮汕铁路案中的地方应对
    马陵合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116-127. 
    摘要 ( 338 )   PDF(pc)(2679KB) ( 366 )   收藏
    侨资潮汕铁路既有日本资本介入,又牵扯土客矛盾。导致数名日本人毙命的葫芦市事件发生后,广东地方官基于潮汕铁路公司系华资企业,有清晰民事行为主体,顶住商部和日本领事的压力,坚持将惩凶与赔偿分开的处理原则。在晚清特殊外交体制背景下,这一案例显现了对外交涉中“大权在外”的特性,也显现非建制的地方对外交涉机构的运作程序。受此次事件的影响,日本对潮汕铁路的控制逐步受到削弱。广东地方官相应强化了对民营铁路公司的管控,进一步协调其与地方民众的关系,在地价问题上维护当地民众的利益、在路线设置上兼顾民众与铁路公司的利益。受清末商办体制的影响,地方政府在潮汕铁路兴建与否的问题上,并不居于主导地位,只是出现纠纷时,才启动地方外交交涉机制。基于地方利益的考量,针对日本在潮汕铁路中人员和资本的隐蔽性,拒绝将此事件作为中日之间的外交事务来处理,其理由在于日本领事并没有代表铁路公司与中国政府进行交涉的权力。地方督抚与商部在民营公司管理上沟通不畅,以及这条铁路所面临的潮汕地方复杂的土客矛盾,都是潮汕铁路“命运不济”的背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国吉敦铁路工程腐败案形成和被查过程研究
    曲晓范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128-138. 
    摘要 ( 344 )   PDF(pc)(1811KB) ( 264 )   收藏
    吉敦铁路是民国时期东北地方政府主持修建的一条从吉林省城至敦化县城的国有干线铁路,即吉长铁路延长线。在其筹划和建设期间,由于主政者张作霖抽条、挪用建设经费和主持者魏武英渎职,给满铁干扰和破坏铁路建设提供了机会,导致全线工程迟迟不能交付验收和开通。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政府对其调查后认定这是一起群体腐败窝案,进行了严厉查处。第一,该路工费奇昂,总用款至少超过同时在建的吉海等路410多万日元。第二,工程质量低劣,很多地段未达到正常行车要求。第三,工程经费管理混乱,往来账目被任意更改,虚构事实。东北地方政府查处吉敦铁路腐败案,在一定程度上打击、缓解了当时吉林及东北交通领域普遍存在的腐败问题,相应地净化了国家公务部门尤其是经济工程领域的工作环境,工程监督机制得以重视和贯彻,推进了1920年代最后几年的东北现代化建设进程,为当时和现今中国治理腐败问题提供了历史经验与教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满铁的侵略活动,保证了此间铁路建设质量,完善了工程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代社会研究
    明代的驾帖与精微批
    张金奎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139-147. 
    摘要 ( 388 )   PDF(pc)(1797KB) ( 427 )   收藏
    驾帖是皇帝授权的官员或宦官执行某项任务时的证明。驾帖持有者执行的任务很宽泛:大到宣召皇位继承人,小到采购生活用品。驾帖由内府收掌,使用前需要以皇帝批示过的“红本”为依据填写内容、盖印并到六科佥批以便稽查,持驾帖逮捕高级官员时还要配以相应内容的诏旨。明中叶以后,政治生态逐渐恶化,不时出现锦衣卫、阉宦无驾帖而滥捕人,或者持空白驾帖、假冒驾帖违法乱政的现象,招致文官群体的广泛批评。精微批的层级低于驾帖,但功能类似,而且其保存、填写方式、用印押字、佥批、比对、销缴时限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容易辨别真伪,因而成为士大夫建议替代驾帖的首选。迫于压力,皇帝同意驾帖和精微批配合使用,但因皇帝纵容以及保密的需要,锦衣卫官不做佥批即持驾帖出京行事的现象仍不时出现。发展到崇祯朝,锦衣卫捕人干脆无需刑科佥批,制度上的制衡被公开抛弃,明王朝亦走到了历史尽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明代文武臣僚间的权力庇佑——以俞大猷“谈兵”为中心
    秦博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148-155. 
    摘要 ( 257 )   PDF(pc)(1633KB) ( 205 )   收藏
    明代行“以文统武”之制,督抚、兵部大臣等文官主管武将铨选、军功考核等重要事务,武官自身常缺少政治话语。然而部分武官因与文职大臣交往密切,故能有效构建官场庇佑。这种文武大臣之间的权力关系又常与文化交往密不可分。抗倭名将俞大猷即通过参与缙绅“谈兵”活动,不断扩展自己在朝野的影响力。文武大臣之间的权力扶庇具有非制度的灰暗性,极易导致官场腐败,但俞大猷、戚继光等政治操守良好的大将通过严格筛选来扶保将材,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以文统武”体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代前中期北运白粮重役佥征流变
    田雨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156-164. 
    摘要 ( 203 )   PDF(pc)(1524KB) ( 219 )   收藏
    白粮具有“任土作贡”的性质,北运白粮则是明代重役的代表。起初,江南五府距京城路途较近,明廷又以粮长制作为组织形式佥征大户承担重役,并未危及小民。但随着朱棣迁都,京城与五府间转运空间距离变长,白粮重役规模不断扩充。运输距离的激增致使运输白粮的地方应役人户所附带的财政责任被不断追加。由于大户多逃避白粮役并将其转嫁于小民,加之各种逃避赋役形式迭起,明廷采取措施抑制世充粮长在地方上势力的进一步扩展,即废除有关粮长专业人户并褫夺他们常年把持的白粮等重役的佥点科派之权。明中期开始白粮又以“户”的形式轮充与朋充,以政令的形式使这种重役由专门针对大户的负担转变为“里甲”全体人户共同负担,可以说明代北运白粮重役征收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
    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友联”及《中国学生周报 》的思想悖论
    赵稀方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165-171. 
    摘要 ( 545 )   PDF(pc)(1169KB) ( 264 )   收藏
    “友联”是1949年后香港一个受美国资助的反共文化组织,拥有研究所、出版社和一大批报刊,持续几十年,影响几代香港文化人。在反共上不遗余力,搜集反共资料,出版大量的反共著作。《中国学生周报 》所刊发的文学作品不乏反共内容,《中国学生周报 》采取征文、开展活动等办法,吸引中学生来稿,反共思想已经输入到大多数学生的头脑中。香港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却由其盟友美国进行文化冷战工作。也就是说,香港既承受英国的殖民统治,同时又承受着美国的文化控制,这是颇具有理论张力的。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当代冷战政治完全遮蔽了香港作为殖民地的种族维度和历史处境。“友联”和《中国学生周报 》在20世纪50年代冷战的背景下如何叙述西方、中国及香港自身,铸造一套新的文本的政治,的确很值得玩味。《中国学生周报 》的关注点始终在反共,在中国文化,并不在香港。如此,在20世纪60、70年代反共不再为人注意以后,“友联”和《中国学生周报 》就跟不上时代步伐被香港人抛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异态时空的光与影——日本占领区的文学生态与战争叙事
    刘晓丽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172-180. 
    摘要 ( 178 )   PDF(pc)(1721KB) ( 210 )   收藏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日本武装侵略中国,这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格局,同时也改变了日本占领区的文学生态。首先是日本入侵者和合作政府强权干预文学艺术创作,改变了原有的自由生长、自由淘汰的文学生态;其次是作家流动带来了文学生态的改变,逐渐形成了台湾文学、伪满洲国文学、沦陷华北文学、孤岛上海和沦陷上海、香港文学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学。在日本占领区,强权干预文艺和多种多样的文化流动与文化混合,开启了多重面向的战争书写。其中,关注殖民、战乱中的精神变异,如袁犀的《 一个人的一生 》;展演沦陷战场的日常生活与情感,如张爱玲的《 封锁 》;身陷战乱中的民间血泪,如话剧《 秋海棠 》。日本占领区的文学生态铸就了不同于国民政府辖区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战争叙事模式,这些作品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指涉战争,既丰富了战时文学样态,也是对日本占领区日伪提倡的一元宣传文学的反抗,同时为理解战争与文学、复数战争文学、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阐释:源流与立场
    西方文论的阐释经验与中国文论的阐释立场
    毛宣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181-190. 
    摘要 ( 191 )   PDF(pc)(1364KB) ( 510 )   收藏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虽然存在着疏离文学本体与经验的强制阐释的倾向,但从总体上来说是尊重文学经验的,同时由于确立了理解的历史性原则,具有强烈的批判反思意识,其阐释经验与理论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来说,要实现理论的重建,必须重视和合理利用这一理论资源。但是,中国文学理论毕竟产生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语境中,是中国文学实践的产物,要向前推进,必须有自己的阐释立场。这一阐释立场,具体说来,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坚定文化自信,重视中国本土文学理论的阐释经验;第二,借鉴西方文论的阐释经验,树立批判反思意识;第三,以平等对话的心态看待文学理论的现状与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狄尔泰生命阐释学的当代阐释
    陈定家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191-199. 
    摘要 ( 485 )   PDF(pc)(1405KB) ( 238 )   收藏
    狄尔泰所创立的生命阐释学,以“体验”“表达”与“理解”为核心观念,不仅为阐释学奠定了学科诞生的理论基石,而且为其此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在狄尔泰那里,解释被当作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而阐释学则是对这些方法进行系统考察的方法论。他明确地意识到,一种与时俱进的触及本质的阐释,不仅关系到神学,也关系到哲学、文学批评、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法学、伦理学、艺术批评等。他对阐释学的三个核心概念“体验”“表达”和“理解”作出深入开掘,赋予其全新的意义。通过“体验”生活的表现,就能理解自己的历史,而这种理解又为人系统地解释自己的经历提供了依据。狄尔泰的“表达”是一个多变的概念,表达是接近生命的途径和手段,只有深入探讨和研究表达,才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生命。狄尔泰的“理解”包含着比一般“理解”复杂得多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他的全部哲学可以说就是如何“理解”“世界与生命”的哲学。他所理解的“生命哲学”是一种认识论(一种对生命的“理解”),从认识论视角体验生活、理解生命、阐释世界,最终建立精神科学体系,认识论观点始终是狄尔泰思想的关键。当越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德里达等人回到狄尔泰时,我们发现,阐释学史上包括“强制阐释”在内的诸多问题,大多可以从狄尔泰阐释学理论中找到行之有效的答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强制阐释与跨文化阐释
    李庆本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4):  200-206. 
    摘要 ( 214 )   PDF(pc)(1147KB) ( 181 )   收藏
    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主要是用来辨识西方文论的,认为西方现代文论普遍存在着“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证,以前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的现象;而实际上,“强制阐释”的现象普遍也存在于中国传统文论中。跨文化阐释要求阐释者暂时放弃自己的文化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文化处境、理论场域,用对方的语言或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来阐述、解释本民族的文学文本,从而达到沟通理解的目的。如果说“强制阐释”更多地是从时间性维度来进行文本阐释的,那么跨文化阐释则偏重强调阐释的空间性维度。“强制阐释”与跨文化阐释互以对方为前提,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而不是彼此取代的关系。跨文化阐释可以为“强制阐释”设界。由于存在着“跨文化阐释”这种现象,才可以确保“强制阐释”这一概念存在的合理性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