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4): 191-199.

• 阐释:源流与立场 • 上一篇    下一篇

狄尔泰生命阐释学的当代阐释

陈定家   

  • 发布日期:2018-07-24
  • 作者简介:陈定家,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

  • Published:2018-07-24

摘要: 狄尔泰所创立的生命阐释学,以“体验”“表达”与“理解”为核心观念,不仅为阐释学奠定了学科诞生的理论基石,而且为其此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在狄尔泰那里,解释被当作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而阐释学则是对这些方法进行系统考察的方法论。他明确地意识到,一种与时俱进的触及本质的阐释,不仅关系到神学,也关系到哲学、文学批评、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法学、伦理学、艺术批评等。他对阐释学的三个核心概念“体验”“表达”和“理解”作出深入开掘,赋予其全新的意义。通过“体验”生活的表现,就能理解自己的历史,而这种理解又为人系统地解释自己的经历提供了依据。狄尔泰的“表达”是一个多变的概念,表达是接近生命的途径和手段,只有深入探讨和研究表达,才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生命。狄尔泰的“理解”包含着比一般“理解”复杂得多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他的全部哲学可以说就是如何“理解”“世界与生命”的哲学。他所理解的“生命哲学”是一种认识论(一种对生命的“理解”),从认识论视角体验生活、理解生命、阐释世界,最终建立精神科学体系,认识论观点始终是狄尔泰思想的关键。当越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德里达等人回到狄尔泰时,我们发现,阐释学史上包括“强制阐释”在内的诸多问题,大多可以从狄尔泰阐释学理论中找到行之有效的答案。

关键词: 狄尔泰, 生命阐释学, 体验, 表达, 理解

中图分类号: 

  • I 0

〔1〕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55-357页。
〔2〕〔5〕〔6〕〔7〕〔11〕〔12〕〔15〕约斯?德?穆尔:《有限性的悲剧——狄尔泰的生命释义学》,吕和应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第122、136、14、16-17、124-125、127、295-296页。
〔3〕蒋述卓:《反思与求变》,王双龙主编:《阐释的限度——“强制阐释论”的讨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5页。
〔4〕党圣元:《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强制阐释”谈略》,《文艺争鸣》2015年第1期。
〔8〕〔13〕何卫平:《理解之理解的向度——西方哲学解释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68-69页。
〔9〕叶秀山、王树人主编:《西方哲学史》第七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96页。
〔10〕〔20〕梁工:《当代文学理论与圣经批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35-336、336-337页。
〔14〕Dilthey,The Essence of Philosophy,New York: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p.36.
〔16〕里克曼:《狄尔泰》,殷晓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185页。
〔17〕狄尔泰:《诗与体验》,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49-150页。
〔18〕莫伟民:《论狄尔泰的生命认识论》,《学术月刊》 1991年第1期。
〔19〕Dilthey,Gesammelte Schriften, vol. 4. Abdruck,Leipzig und Berlin:Teubner Verlag, 1924,p.171.
〔21〕Dilthey,Selected Works,vol.5,Poetry and Experie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p.330.
[1] 杜书瀛. 文学的“意识存在”和“物质存在”——在克罗齐诞辰152周年之际重读他的《美学原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69-174.
[2] 陶水平. 英国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理论范式及其批评实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75-187.
[3] 宁稼雨. 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价值评价主体差异及其评价标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88-19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