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4): 181-190.

• 阐释:源流与立场 • 上一篇    下一篇

西方文论的阐释经验与中国文论的阐释立场

毛宣国   

  • 发布日期:2018-07-24
  • 作者简介:毛宣国,文学博士,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83)。

  • Published:2018-07-24

摘要: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虽然存在着疏离文学本体与经验的强制阐释的倾向,但从总体上来说是尊重文学经验的,同时由于确立了理解的历史性原则,具有强烈的批判反思意识,其阐释经验与理论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来说,要实现理论的重建,必须重视和合理利用这一理论资源。但是,中国文学理论毕竟产生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语境中,是中国文学实践的产物,要向前推进,必须有自己的阐释立场。这一阐释立场,具体说来,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坚定文化自信,重视中国本土文学理论的阐释经验;第二,借鉴西方文论的阐释经验,树立批判反思意识;第三,以平等对话的心态看待文学理论的现状与发展。

关键词: 西方文论, 中国文论, 阐释经验, 阐释立场

中图分类号: 

  • I0

〔1〕〔5〕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1页注释(1)、17页.
〔2〕〔3〕〔16〕〔18〕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79、84、380、8页.
〔4〕〔6〕〔27〕乔纳森·卡勒:《当代文学入门·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19、16页.
〔7〕拉曼·塞尔登等:《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7页.
〔8〕张江:《强制阐释论》,《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
〔9〕张江:《由强制阐释到本体阐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16日.
〔10〕刘剑、赵勇:《强制阐释论与西方文论话语——与“强制阐释”相关的三组概念辨析》,《文艺争鸣》2015年第1期.
〔11〕陈菱:《“透视论”:一种经验性的阐释理论》,《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第2期.
〔12〕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附录:经子解题》,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165页.
〔13〕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755页.
〔14〕章太炎:《经学略谈》,章太炎等:《诗经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15〕钱志熙:《从歌谣的体制看风诗的艺术特点》,《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7〕〔22〕〔23〕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36、5、5页.
〔19〕巴赫金:《文本问题》,《巴赫金全集》第4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11页.
〔20〕巴赫金:《1970—1971年笔记》,《巴赫金全集》第4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06页.
〔21〕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9-30页.
〔24〕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7页.
〔25〕〔26〕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9、5-15页.
〔28〕托马斯·门罗:《东方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5页.
〔29〕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9页.
〔30〕钱中文:《文学理论:求索与反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34页.
[1] 毛宣国.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65-176.
[2]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3] 程勇. 论理学文论话语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86-192.
[4] 殷学国. 正名与正谊:"母题"观念的中西形态与方法衍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85-194.
[5] 张江. 文学理论的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77-183.
[6] 陈军. 自由哲学与文类规则:萨特文类观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84-189.
[7] 章辉. 论文艺与政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68-175.
[8] 高山奎. 政治哲学的“古今”之辩——施特劳斯与科耶夫的三个理论歧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27-32.
[9] 袁立国. 生产方式的正义:马克思正义论的存在论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33-38.
[10] 赵儒煜,阎国来. 产业脆弱性对欧债危机的作用机理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00-108.
[11] 祁志祥. 明代曲学中的本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71-177.
[12] . 文学理论的未来与中国文化诗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42-149.
[13] . “武器论”: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17-220.
[14] . 构建不同于西方诠释学的新诠释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78-187.
[15] 高楠. 从命运神坛走下来的历史生存——就当下文学的工人生活写作而重读《共产党宣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92-19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