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吉敦铁路是民国时期东北地方政府主持修建的一条从吉林省城至敦化县城的国有干线铁路,即吉长铁路延长线。在其筹划和建设期间,由于主政者张作霖抽条、挪用建设经费和主持者魏武英渎职,给满铁干扰和破坏铁路建设提供了机会,导致全线工程迟迟不能交付验收和开通。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政府对其调查后认定这是一起群体腐败窝案,进行了严厉查处。第一,该路工费奇昂,总用款至少超过同时在建的吉海等路410多万日元。第二,工程质量低劣,很多地段未达到正常行车要求。第三,工程经费管理混乱,往来账目被任意更改,虚构事实。东北地方政府查处吉敦铁路腐败案,在一定程度上打击、缓解了当时吉林及东北交通领域普遍存在的腐败问题,相应地净化了国家公务部门尤其是经济工程领域的工作环境,工程监督机制得以重视和贯彻,推进了1920年代最后几年的东北现代化建设进程,为当时和现今中国治理腐败问题提供了历史经验与教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满铁的侵略活动,保证了此间铁路建设质量,完善了工程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
〔1〕〔2〕〔3〕《东三省人口问题》,《银行月刊》1926年第8卷第11号. 〔4〕《吉敦铁路局李瑞给东北政务委员会呈报》,《东北政务委员会公函》行字第923号,辽宁省档案馆藏东北政务委员会档案全宗. 〔5〕〔6〕〔7〕〔8〕〔9〕梁山江东:《吉敦铁路借款之研究》,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1926年,第5、6、6、6、6页. 〔10〕《收买新奉暨自造吉长铁路条款》(1907年3月14日),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3卷,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第419页. 〔11〕〔12〕《吉抚陈昭常致清外务部电》(1909年9月1日),解学诗主编:《日本独占中国东北铁路交通》(满铁档案资料汇编·第4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08、108-109页. 〔13〕《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1909年9月4日),解学诗主编:《日本独占中国东北铁路交通》(满铁档案资料汇编·第4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07页. 〔14〕《日本驻长春领事山崎平吉致外务大臣内田康斋函》(1922年11月13日,机密第50号),解学诗主编:《日本独占中国东北铁路交通》(满铁档案资料汇编·第4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8页. 〔15〕〔16〕《满铁野村课长致满铁社长电》(1925年10月12日),解学诗主编:《日本独占中国东北铁路交通》(满铁档案资料汇编·第4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43、143页. 〔17〕凌鸿勋:《中华铁路史》,台北: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编译委员会,1981年,第218页. 〔18〕《满铁北京公所致松冈理事电》(1926年1月7日),解学诗主编:《日本独占中国东北铁路交通》(满铁档案资料汇编·第4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48页. 〔19〕〔39〕〔43〕〔44〕王贵忠:《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2、84、84、85页. 〔20〕《吉敦铁路局宣告成立》,《吉长日报》1926年2月5日,第5版. 〔21〕《吉敦铁路承造契约》,梁山江东:《吉敦铁路借款之研究》,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1926年,第49页. 〔22〕《吉敦铁路筹备处正式成立》,《吉长日报》1926年2月8日,第3版. 〔23〕《吉敦测量员继续出发》,《吉长日报》1926年3月9日,第5版. 〔24〕《吉敦铁路建筑工程》,《吉长日报》1926年3月9日,第3版. 〔25〕《吉敦铁路线地价暴涨》,《吉长日报》1926年3月12日,第5版;《吉敦铁路测量确期》,《吉长日报》1926年2月4日,第5版. 〔26〕〔27〕〔28〕《东团山子铁桥谈》,《吉长日报》1926年3月2日,第5版. 〔29〕〔30〕〔31〕〔33〕《东三省交通委员会会议速记录摘抄》(1928年10月11日),解学诗主编:《日本独占中国东北铁路交通》(满铁档案资料汇编·第4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6、166、166、166页. 〔32〕〔34〕吉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市志·交通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40、41页. 〔35〕〔36〕〔37〕〔38〕〔40〕〔41〕〔42〕《东北交通委员会报告》(1928年12月),解学诗主编:《日本独占中国东北铁路交通》(满铁档案资料汇编·第4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56、156、156、157、157、157、157页、. 〔45〕〔46〕〔47〕〔48〕〔49〕《吉敦铁道收工复命报告》(1929年11月18日),解学诗主编:《日本独占中国东北铁路交通》(满铁档案资料汇编·第4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4、161、162、162、162页. |
[1] | 张福运. “废科举”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56-164. |
[2] | 曾业英. 蔡锷一篇鲜为人知的轶文及其价值——《〈中华民国宪法史案〉总序》作者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47-154. |
[3] | 李玉. 钮永建民众教育思想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55-162. |
[4] | 田涛. 李慈铭与晚清的天津书院教育——基于《越缦堂日记》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63-168. |
[5] | 陈雁. 由姊妹而同学:基督教与近代上海女学校、女学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7-144. |
[6] | 李永胜. 民国初年日美两国在华商标权之争--以19 15年凡士林商标侵权诉讼案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52-161. |
[7] | 魏文静. 近代江南迎神赛会的商业化运作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54-159. |
[8] | 张涛. 早期美国教育书籍中的孔子形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26-132. |
[9] | 陈高华. 政治与反政治——论阿伦特对霍布斯的理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21-26. |
[10] | 张华腾. 北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21-127. |
[11] | 阎书钦. 武人与政治:吴佩孚驻湘期间的社会映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28-136. |
[12] | 焦润明.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成因述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56-162. |
[13] | . 美国早期对华传教舆论中的孔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17-124. |
[14] | . 清末十年新政改革与清朝的覆灭[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58-163. |
[15] | . 北洋时期的“宣布共和南北统一纪念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37-1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