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17-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笔谈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邱海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6-9. 
    摘要 ( 102 )   PDF(pc)(2102KB) ( 285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要原则
    何自力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10-12. 
    摘要 ( 111 )   PDF(pc)(480KB) ( 153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索智能经济发展新规律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纪玉山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16-18. 
    摘要 ( 114 )   PDF(pc)(536KB) ( 220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积极探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多种实现形式
    蒋永穆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19-21. 
    摘要 ( 88 )   PDF(pc)(459KB) ( 305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暖流"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澳〕罗兰·博尔臧峰宇, 臧峰宇译, 李萍译校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22-31. 
    摘要 ( 130 )   PDF(pc)(1450KB) ( 165 )   收藏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产生于异化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宗教既表达了对一个更好世界的向往,但它又是一个不正确世界的产物。也就是说,宗教是非常矛盾的。它可能是非常保守的,反对科学和哲学中的新发现,反对新的政治方向并主张维持现状,同时,它也可以用革命的方式挑战同样的权力。而马克思正是使用从宗教研究中产生的概念——拜物教来表述资本内部非常神秘的运作过程的。马克思理论始终包括客观的和主观的辩证法,客观和主观的部分也可以被理解为马克思理论的"寒流"和"暖流"。"寒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维度,而"暖流"则指的是马克思理论中激情和情感的领域,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心脏",是马克思理论中最鼓舞人心的部分。对于中国来说,马克思理论里最不应该忽视甚至抛弃的就是马克思的激情领域。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是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思想的起源及对其一生的影响
    聂锦芳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32-39. 
    摘要 ( 157 )   PDF(pc)(1412KB) ( 212 )   收藏
    特里尔传统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场,其所蕴含的宗教氛围和情怀成为马克思成长的环境和背景;启蒙主义教育和大量人文经典也滋润了马克思年幼的心田,使他在适合抒情诗的年龄,以情感来观照人性、理解世界,在爱中体味、追问和展示爱的功能和内涵、浪漫与困境,最终意识到情感的局限性以及升华和超越的必要性。自此,马克思开始从理解世界的角度来反思从康德到费希特再到黑格尔哲学的变迁、黑格尔思想的意旨与局限、德国国民性的特征与时代的关系,这些都预示着他思想的探索、拓展和深化。马克思思想起源期的状况奠定了他以后人生之路和理论发展的基础,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追求、对世界结构的初步理解、较为严密的逻辑论证和大致成型的思考构架作为思想因子对其以后的思想和实践发挥着潜在的影响,催生他的思考向更为宽广和纵深的层次跃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坚守"与"逃离"--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吸纳范畴谈起
    鲁绍臣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40-44. 
    摘要 ( 165 )   PDF(pc)(787KB) ( 164 )   收藏
    吸纳原本主要是探讨个别杂多与普遍性关系的技术哲学或逻辑认识论范畴。黑格尔对个别和普遍之间内在吸纳辩证关系的解读深深影响了马克思,成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直接来源,亦是分析和批判当代的"总体吸纳社会"不可或缺的方法论前提。但在对现代资本主义危机和矛盾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既不同于黑格尔"思辨逻辑"的辩证法,亦不同于当代激进哲学统治与从属的"权力逻辑"路径,而是二者的合一,并从形式与权力、社会与政治的双重视角提供了超越资本主义的逻辑与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社会学方法研究
    定性研究概念与类型的探讨
    风笑天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45-52. 
    摘要 ( 644 )   PDF(pc)(1090KB) ( 421 )   收藏
    大多数文章中提到的定性研究与质性研究、质化研究、质的研究指的都是同一件事。这四种译名不存在优劣之分,使用哪一种可以说只是学者的个人喜好而已。之所以更倾向于使用"定性研究"这一概念,主要考虑的是国内社会科学界的习惯和误解,是为了更明确地告诉读者定性研究也是一种类似于定量研究那样的,有特定的哲学基础、特定的视角和策略、特定的操作方法和技术的具体研究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定性研究首先分为以"深入实地"为特征的实地研究、以"专注于文本"为特征的各种文本研究,再加上以"研究对象数目"为特征的个案研究、以"建立理论为目标"的扎根理论研究以及以"影响和干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行动研究,这五种研究方式可以看作是定性研究方法中最重要的研究类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案研究结论的一般化:悦纳困境与检验推广
    董海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53-59. 
    摘要 ( 139 )   PDF(pc)(1084KB) ( 244 )   收藏
    个案研究代表性讨论存在无涉论、分类论和超越论三种主要观点。已有的讨论无法有效回应个案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本身所存在的代表性问题。要应对个案研究代表性问题的挑战,必须走出单次研究的定势思维和悦纳个案研究的"维纳斯之缺陷",从而通过后续研究走出个案研究一般化代表性困境。费孝通的类型推广主张是一种个案研究内多次研究的一般化进路,后续的统计调查研究也是相得益彰的路径。在个案研究与其他方法的连续对接整合基础上思考个案研究一般化代表性问题的出路,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个案研究零碎化的状况,进而推进中层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法律对策
    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法治方略--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
    熊琼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60-66. 
    摘要 ( 107 )   PDF(pc)(1130KB) ( 177 )   收藏
    不完全契约理论关注契约环境和契约的执行情况,这使得在理性认知和制度配置上,《 环境保护法 》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产生制约。为应对不完全契约制度设计带来的潜在市场风险,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的环境保护法治实践中,需要构建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确立激励与惩治办法,明确事后追责的主体、程序、信息公开等事项;完善制度约束机制,如契约的第三方执行机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等,这有利于企业规避市场契约风险;建立环境保护的裁判与救济机制,如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行政救济相关立法等,在不完全契约理论下保障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经济的发展与监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绿色发展背景下行政指导功能研究
    李劲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67-72. 
    摘要 ( 108 )   PDF(pc)(938KB) ( 263 )   收藏
    行政指导以其权力性、非强制性和利益诱导性的特殊法律属性,成为许多国家政府管理的重要手段,凸显出市场经济对行政管理模式的需求趋势。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正处于关键性发展阶段,行政指导的功能应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并行的双重目标,定位于绿色经济发展的引导和促进功能、强制性法律规制手段的补充功能以及增强经济组织绿色责任意识的激励功能。对策选择侧重于通过专门机构和方法指导东北经济转型,促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效进行;采用行政约谈、行政回访对经济组织生产经营进行全过程指导;增强企业绿色责任意识,通过技术改造、排污权交易提高企业竞争力;注重能力建设和程序规范,保障行政指导的有效实施;将行政指导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以及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加强行政指导的司法监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税收的价值选择:以道德价值为基础
    王世涛, 靳业葳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73-78. 
    摘要 ( 196 )   PDF(pc)(873KB) ( 185 )   收藏
    税收不仅是经济手段,也是法律规范,而作为法律规范的税收背后蕴含着价值判断,即存在税收良与恶的道德诘问。税收的良恶判断立基于对税收的自然法与实证法的哲学思辨。税收合乎善良道德的根本在于:税收须经人民同意而非基于国家暴力的强制。税收的正当性要求征税权的谦抑是基于对保障公民生存权最低限度私有财产的敬畏。对恶税的抗争应当遵循"拉德布鲁赫规则",即除非不可容忍,否则应当维护现行法律秩序。可税性的基础在于合法性,而不是伦理性,对违法行为不征税符合税收法定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
    功能性分配与规模性分配的内在逻辑--收入分配问题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张车伟, 赵文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79-90. 
    摘要 ( 183 )   PDF(pc)(4102KB) ( 172 )   收藏
    现代意义上的收入分配问题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而产生的,其演变过程经历了收入差距从扩大到缩小再到扩大的阶段。在具有二元经济特征的古典经济阶段,资本稀缺、劳动廉价导致收入分配格局被资本所主导,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进入新古典经济阶段后,资本边际报酬出现递减,劳动相对稀缺,收入分配格局被资本和劳动的博弈所主导,其结果是,劳动报酬份额提高、收入差距开始缩小。然而,197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金融化程度的加深,资本主导收入分配的作用再次放大,同时劳动阶层内部分化,从而导致收入差距再度扩大。观察世界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长期演变历程,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把握收入分配变化的内在逻辑:生产方式决定了分配方式,功能性分配与规模性分配变化具有内在一致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居民特性与家庭财富持有意愿研究--来自西部地区699户家庭的回答
    林芳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91-101. 
    摘要 ( 176 )   PDF(pc)(9377KB) ( 52 )   收藏
    家庭财富持有结构及意愿是增加居民收入和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所在,其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居民特性的影响作用更为直接。居民财富持有呈多元化,财富持有意愿由强到弱依次为:房产资产、土地资产、金融资产、生产经营性资产、耐用品资产和借贷净资产,并受自身特征、家庭经济特征和家庭社会特征的影响。与意愿持有土地资产相比,单身的户主更愿意持有房产,年轻的户主更青睐于持有较多的金融资产,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倾向于持有耐用品资产,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40%—60%的家庭倾向于持有金融资产、房产资产和生产经营性资产,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40%以下的家庭倾向于持有房产资产、耐用品资产、生产经营资产以及借贷资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制史研究
    康熙朝《刑部现行则例》的修颁时间、传本及特色
    苏亦工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102-106. 
    摘要 ( 245 )   PDF(pc)(996KB) ( 219 )   收藏
    清代官方文献对康熙朝《 刑部现行则例 》的完成和颁布时间记载并不清晰,甚至存在颇多差谬,康熙十九年四月癸酉日的这则记载应是误记,康熙朝《 刑部现行则例 》的奉旨颁布日期应该是康熙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日。沈家本点校的传本内容也有错误之处,应根据"上谕"等史料推断其准确内容;《 刑部现行则例 》的修订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如立法技术概括性不强、行政指令色彩极浓、保留了比较鲜明的满洲特色或边域文化特征等,这些特征反映了康熙朝法例的行文习惯与民族情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河工贪冒考论
    刘志松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107-113. 
    摘要 ( 129 )   PDF(pc)(1481KB) ( 223 )   收藏
    河工工程贪冒现象在有清一代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不同阶段制度的特点也不同。康熙年间,河工贪冒涉案金额少,为防止利益集团以贪冒行为相互倾轧,当时政府在制度管理上采取宽容态度;雍正时期,政府治理贪冒进入立法整顿阶段,出台大量规则,工程管理制度得到初步完善。乾嘉年间,河工贪冒现象严重,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管理制度的架空;清末是清代河工贪冒现象最严重的时期,工程管理制度失灵。阶段性的特征与不同时期的制度建设和吏治整饬有着密切的关联,体现出制度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边疆史研究
    论辽帝国对漠北蒙古的经略及其对草原丝绸之路的影响
    魏志江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114-121. 
    摘要 ( 324 )   PDF(pc)(1345KB) ( 194 )   收藏
    9世纪中叶,室韦—鞑靼部落在漠北崛起,并控制了克鲁伦河流域和漠北草原。然而,随着辽帝国的崛起和耶律阿保机对漠北蒙古高原的征伐,从辽上京到漠北蒙古高原乃至西域均为契丹控制。为了控制传统的从漠北蒙古到西域乃至草原的丝绸之路,辽朝首先通过武力征服控制了漠北蒙古,并在此设立了西北路招讨司以加强控制。其次,辽朝修筑了河董城、静边城、皮被河城、镇州、维州、防州、招州、塔懒主城。再次,辽帝国为了控制漠北蒙古到西域的商旅要道,还大量向边防城池移民,以充实边防。辽帝国通过征伐、安抚和修筑西北边防城池以及移民实边、屯田等方式,实现了其镇抚漠北蒙古阻卜诸部落之目的,并保障了辽上京至蒙古腹地与西域乃至欧亚草原丝绸之路之畅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论辩
    赵永春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122-133. 
    摘要 ( 237 )   PDF(pc)(1765KB) ( 235 )   收藏
    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一种看法,即古代的中国不是一个国家,仅仅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古代的中国只有天下没有国家。其实,中国古代所建的各个政权,皆以"国"相称,具备国家形态,可以称之为古代国家。在这些古代国家之中,华夏汉族建立的国家都自我认同为"中国"国家,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也没有自外于"中国",也都自我认同为"中国"国家,它们无疑都是"中国"。中国古代各个国家政权的名称虽然多而异,但却用各个政权都愿意使用的"中国"国家的统称连接起来,才使"中国"历代相承、连绵不断地延续下来,才使复数的"中国"国家逐渐凝聚到一起,发展成为统一的、单数的"中国"国家。古代的中国不仅是一个文明、一个文化共同体,也是一个历代相承、连绵不断的国家。古代的中国具有国家性质,是不应该否定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史研究
    沈翔云回国参加过自立军起义考辨
    曾业英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134-141. 
    摘要 ( 259 )   PDF(pc)(1425KB) ( 156 )   收藏
    沈翔云是孙中山的早期革命好友。史学界依据冯自由的记述,一直认为他赴日留学的时间是1899年,1900年曾回国参加唐才常自立军起义。直到21世纪初,才有学者发现沈翔云赴日留学的准确时间是1900年5月12日,从而提出了他未曾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的新论断。但事实证明,沈翔云不但有参加自立军起义的人脉和思想基础,还有不容否认的回国参与的直接证据。第一,沈翔云赴日之前,就是一个常常"滋事",对现实相当不满的"湖北武备学生"。第二,从孔祥吉、村田雄二郎、桑兵等学者发掘的一些资料中,发现沈翔云到达日本后在人际交往和政治思想方面已明显倾向于康、梁派人士及其所倡导的"保皇"主张,并引起了清政府的高度关注。第三,井上雅二的日记更加直接地表明沈翔云当时的确回到了上海,并且参与了营救被捕的唐才常等人的活动。对于史料的记述,必须进行全面考察,逐一辨析,以免在判定历史真相时陷入顾此失彼的窘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耶稣会会士之著译:孔子进入美国的最初媒介
    张涛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142-148. 
    摘要 ( 159 )   PDF(pc)(1135KB) ( 181 )   收藏
    孔子进入美国,最早是通过耶稣会会士的著译。《中国哲学家孔子 》是近代西方第一本系统介绍孔子和儒家著作的书籍,也是英属北美殖民地最早接触到的与孔子有关的著作,奠定了美国人认知中国圣人的基础。在转载和吸收的过程中,美国人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孔子的上帝信仰及其高尚的人格和完美的道德思想,表明美国早期对孔子的全面肯定态度。李明和杜赫德关于孔子的描述和评价延续了耶稣会此前的赞赏风格。耶稣会其他成员撰写的著作也在早期美国的孔子认知上留下了印记,延续了耶稣会肯定孔子及其思想的基本线索。18世纪初以后,针对中国的祖先崇拜和孔子崇拜,耶稣会内部也有纷争,导致所谓的"礼仪之争"。很多耶稣会成员抨击殷铎泽、李明等人正面评价孔子的努力。但否定孔子的耶稣会观点并未在北美殖民地引起多大反响。之所以如此,既因为反对调和策略的耶稣会成员没能写出如《 孔子的道德 》那样影响极为深远、能引起大西洋两岸密切关注的著作,也因为18世纪前半期的欧洲出现了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急于寻找能够替代欧洲陈旧思想的新颖模式,耶稣会著作中道德高尚的孔子及其思想恰巧符合这一需求,而北美的社会和思想精英——如富兰克林等——又是欧洲启蒙运动的崇拜者和效仿者。两种因素共同作用,让贬低孔子的耶稣会观点难以在早期美国立足和传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百年文学学术史案研究·鲁迅专题研究
    日本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藤井省三教授访谈
    吕周聚, 〔日〕藤井省三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149-154. 
    摘要 ( 217 )   PDF(pc)(855KB) ( 515 )   收藏
    日本的鲁迅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鲁迅研究学者。第一代以小田岳夫、竹内好、增田涉为代表,第二代以丸山升、伊藤虎丸、丸尾常喜为代表,第三代以藤井省三和长崛祐造为代表。其中藤井省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梳理《 故乡 》传播的历史,从现代文学和国语问题讨论到国家意识形态的范式,反映了现代中国文学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的故事。他是侧重从文学、文化、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角度来研究鲁迅的。日本学界的鲁迅研究最主流的方法是考据研究,这是受小野忍、丸山升等第一代、第二代学者影响的结果,做鲁迅研究一般都采用比较文学的思路,这两种方法就是日本学界最主要的鲁迅研究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鲁迅与佐藤春夫--两位作家间的互译与交往
    〔日〕藤井省三, 林敏洁译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155-158. 
    摘要 ( 320 )   PDF(pc)(787KB) ( 374 )   收藏
    佐藤春夫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造诣颇深,对鲁迅时代的中国也十分关注。鲁迅和周作人的《 现代日本小说集 》收录了同时代15位日本作家的30篇短篇小说,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近代日本文学的文集,有佐藤春夫的随笔、小说4篇。这4篇作品选自《 幻灯 》《 美的城市 》《 阿绢与其兄弟 》这3本短篇集。20世纪30年代,佐藤春夫在日本展开了对鲁迅的介绍,为《 鲁迅传 》的登载竭尽全力,并亲自翻译了鲁迅短篇小说《 故乡 》。佐藤春夫与增田涉共同翻译的岩波文库版《 鲁迅选集 》畅销约十万部。佐藤春夫虽亲自翻译的仅有《 故乡 》和《 孤独者 》2篇,但是由日本的代表作家编译的文库无疑对鲁迅在日本广泛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鲁迅晚年所赠佐藤春夫的《 北平笺谱 》可谓是两大文豪过往交际的精美见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周氏兄弟与大逆事件
    〔日〕小川利康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159-166. 
    摘要 ( 296 )   PDF(pc)(1792KB) ( 33 )   收藏
    大逆事件是日本政府以"图谋暗杀天皇"的嫌疑为借口,逮捕日本社会主义先驱幸德秋水等人的一件冤案。周作人在东京亲身遭遇大逆事件的发生,这对他的日本观造成深刻的影响。周作人最早公开提到大逆事件除了《有岛武郎》之外,还有《大杉荣之死》。鲁迅当时不在日本则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在《现代日本小说集》里选译森鸥外《沉默之塔》。这篇是森氏暗中对大逆事件表示抗议的作品。从此可以窥知鲁迅也对大逆事件有相当深刻的认识。永井荷风遭遇大逆事件的发生,深感日本文学家无力抵抗,决心宁做江户时代的"戏作者"。周作人对永井的兴趣并不是持续不断的,五四时期似乎有中断,原因关键在于大逆事件。周作人以1934年访日为契机,重对永井荷风感兴趣,特别对《江户艺术论》表示共鸣,开始不厌其烦地引用《江户艺术论》,提出"东洋人的悲哀",这是因为他了解到永井也与自己同样地遭遇大逆事件的发生,而感到文学无力的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文学转型
    作为方法的报刊--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小说转型研究的可能性
    鲍国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167-172. 
    摘要 ( 92 )   PDF(pc)(1072KB) ( 207 )   收藏
    鲁迅对于"谴责小说"的定义和评价几十年来得到绝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成为晚清小说研究的一种范式。近年来虽然引发了一些质疑和辩难,但多为局部修正,尚未构成对于这一范式真正强有力的挑战。超越这一范式,关键在于理念与方法的创新。注重报刊一直是晚清文学研究者秉承的学术传统。以报刊为史料或媒介,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报刊之于中国小说转型研究的意义,似乎不限于史料或媒介,还有可能作为一种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彰显其主体性价值。所谓以报刊为方法,就是将其视为观察中国小说转型的一个基本立场和树立问题意识的出发点,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凸显转型的本质内涵,也才能构成对于鲁迅确立的研究范式的挑战和突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存邦国"和"诗人之诗"--清末《 时报 》诗歌和"平等阁诗话"
    胡全章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173-181. 
    摘要 ( 136 )   PDF(pc)(1982KB) ( 184 )   收藏
    狄葆贤主持的清末《 时报 》"词林"栏诗歌诗话,或隐或显地受到梁启超发起的"诗界革命"的影响。狄氏持守"心存邦国,具真性情"的诗学导向,秉承转移风俗、抒写性情、可备史乘的诗教理念,强调人心风俗之改良以诗为向导,反对于世无益的"诗匠"之诗;其"平等阁诗话"栏,裒录当代诗友重人品、学行、志节、风骨与性情,衡诗重时代内容以求"当于人心",而不以"诗律相概"。作为曾经的"诗界革命"同人,狄氏在《 时报 》开辟的"平等阁诗话"栏与同期并存的《 新民丛报 》"饮冰室诗话"栏有着某种程度的精神联系;两者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为我们考察清末以报刊为中心聚拢起来的文学社群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的历史形态,提供了不同于一般文学史书写的有益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张赤山与《海国妙喻》辑录之研究
    〔韩〕吴淳邦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182-189. 
    摘要 ( 203 )   PDF(pc)(1495KB) ( 38 )   收藏
    《海国妙喻》《津门杂记》《殷森德:华北传教记》(JOHN INNOCENT: A Story of Mission Work in North China)等一手资料揭示了《 海国妙喻 》辑录者张赤山的生平和其清末口岸文人与基督徒双重身份之特殊性。《 海国妙喻 》在辑录过程中受19世纪传教士报刊《 中西闻见录 》《 万国公报 》影响甚大。张赤山带有强烈的主观创作意图,对辑录寓言的取舍、修正、改写都体现出口岸文人开放和兼容并蓄的文学态度。有鉴于张赤山及《 海国妙喻 》的独特性,在伊索寓言乃至西方寓言东传的历史过程中,辑录者自诩为"木铎"之作的《 海国妙喻 》是独特且不可忽视的一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文艺理论热点问题研
    俄罗斯形式论学派文论的中国之旅--以"陌生化学说"为中心
    周启超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190-199. 
    摘要 ( 318 )   PDF(pc)(1570KB) ( 207 )   收藏
    "俄罗斯形式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登陆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俄罗斯形式论学派在当代中国的接受进入一个"新时期"。这个新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对俄罗斯形式论学派持有不同的评介倾向。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有一批学者开始努力透视形式论学派的思想精髓,竭力汲取其中方法论的精华。1989年,当代中国学界对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译介与研究全方位展开。中国学者不仅全面译介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理论文本,而且还关注这一学派在当代文论界的命运,出现了各类研究成果。一类是以论文为主,进行专题研究;另一类是以著作为主,全面研究俄国形式主义。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专题研究就是对两个核心概念"文学性"与"陌生化"的深入探讨;另一个专题研究是"文学史观"的研究。新世纪以降,新气象集中体现在研究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专著不断涌现,对俄罗斯形式论学派领袖人物或主要干将的理论建树的个案研究,不少学者开始以比较诗学的视野来考察俄罗斯形式论学派。俄罗斯形式论学派已经被当代中国学界(甚至民间)广泛接受,"陌生化"理论不再陌生。"陌生化"成为当代中国文论界持续研究的主题。自觉运用"陌生化"理论解读中国文学文本或外国文学文本,或以"陌生化"理论梳理古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当代中国作家在创作中充分体认"陌生化",不断追求"陌生化",甚至有学者致力于建构中国的"陌生化"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朗西埃对利奥塔崇高美学及法国理论"伦理转向"的批判--兼以列维纳斯哲学对其回应
    王嘉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200-206. 
    摘要 ( 223 )   PDF(pc)(1211KB) ( 222 )   收藏
    利奥塔指出崇高是一种"不可表现的表现",是对不可把握和不可表现的"现在"的表现。这一崇高概念与犹太思想,尤其是犹太思想家列维纳斯有重要关联。朗西埃认为利奥塔的崇高理论预设了一个不可表现的绝对他者,主体在其面前只能居于被动地位,这与利奥塔所倚重的强调主动性的康德人本主义崇高正好相反。更重要的是,朗西埃指出,利奥塔的"不可表现之物"最终成了表现机制的一部分,这既暴露了其理论的自相矛盾之处,同时又使得利奥塔的崇高理论成为了一种其所批判的黑格尔式的同一化操作。朗西埃对于利奥塔崇高美学的批判,是与对法国当代思想中"伦理转向"的批判结合在一起的,而列维纳斯是这一"伦理转向"的重要发起者之一。朗西埃对于利奥塔的批判深刻触及了列维纳斯所重点阐述过的"总体"和"无限"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会讯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回顾与前沿问题展望"研讨会综述
    冯静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3):  207-208. 
    摘要 ( 92 )   PDF(pc)(395KB) ( 179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