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17-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新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以教科书体系为例
    张秀琴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5-12. 
    摘要 ( 168 )   PDF(pc)(1365KB) ( 209 )   收藏
    在20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分为两个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以及1979年至今。由于受苏联的影响较大,从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概念沿用了苏联的模式,其重要理论工作内容包括苏联教科书中译本的相关呈现以及在其影响下中国人自己开始编写同类教材。而到了1979年之后,更多中国人编写的教科书登上历史舞台,并对意识形态概念作出了新的阐释。这一时期既有对政治领袖毛泽东相关言论的教科书式解读,也有受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的影响而作出的新探索,多种因素在这一时期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
    黄念然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13-20. 
    摘要 ( 171 )   PDF(pc)(1139KB) ( 118 )   收藏
    1949-1966年"十七年"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探索历程,必须用"同情的理解"态度而非硬性的价值尺度去分析。这一时段主流文艺意识形态中国化改造的总体情势表现为文艺意识形态的观念化、科学化、制度化和社会化。"十七年"在文学批评理论的科学性、现代性改造实际上一定程度地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中国形态"。这种科学性、现代性改造就是对中国本土的传统文艺批评以及"五四"以来的各种资产阶级文艺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继承和科学化改造,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艺发展需要,达到巩固新生政权和文艺新政策的目的。"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在总体上呈现出成绩与错误并存、文艺从属于政治的主导性倾向和呼唤人与人性、致力于文艺规律之探索的非主导性倾向交织的发展情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发展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体制改革
    任保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21-28. 
    摘要 ( 263 )   PDF(pc)(1045KB) ( 183 )   收藏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不是总量矛盾,也不是周期性矛盾,而是结构性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体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应当在体制改革上做文章,消除体制对供给侧结构调整的约束。完善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新体制,建立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投融资体制、金融体制、财税体制、科技体制。同时以新的思维观念为引领,以新的发展战略为导向,以制度供给和创新为激励,以组织能力优化释放主体活力,以有效的政策措施为引导,进而推进体制改革的进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供需双侧结构性改革要素分析--四大引擎与三驾马车协同发力
    张慧芳, 艾天霞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29-37. 
    摘要 ( 158 )   PDF(pc)(2539KB) ( 212 )   收藏
    供需双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政府初衷和学界共识的高度一致,又符合供需双方相互联系的理论逻辑。在全球经济疲软乏力、国内经济持续低迷,且面临产能过剩严重、消费外流攀高、人口红利削弱、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多重压力下,探究供需双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机理,需从供给侧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引擎,以及需求侧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的要素调整升级中探求供需双侧共同发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这是改善供给结构,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保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有经济理论与实践
    公有企业相对私有企业的效率占优性
    王今朝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38-48. 
    摘要 ( 210 )   PDF(pc)(2091KB) ( 166 )   收藏
    公有企业与私有企业在运行机制上有根本性的区别,他们的利润动机强度不同、资源共享程度不同、工资激励力度也不同。在利润动机上的有所不为、在资源共享上最大限度的集体主义以及劳动成果共享使得国企这种制度安排在效率上占优于私企。在现实中,庞大的市场使得中国公有企业无需与西方私企全面竞争。而在需要与西方企业激烈竞争的领域,国企所拥有的"鼓鼓钱袋"为国企提供了巨大的竞争优势,足以弥补它的现实劣势。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看,公有企业相对私有企业无疑是效率占优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权的人本共进与国有企业改革--基于理论与实践维度的分析
    朱富强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49-57. 
    摘要 ( 135 )   PDF(pc)(1358KB) ( 164 )   收藏
    国有企业和公有制的存在是为了弥补和纠正私有企业的缺陷以维护广大社会大众的应得权利,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是为了更好地增进社会大众的利益。为此,国有企业的改革路向就在于人本化,这也是国企改革中应有的顶层设计思维。就此而言,我们就需要关注涉及对产权内涵理解的国企人本化改革的理论基础,以及涉及对国企困境认识的国企人本化改革的现实实践两大问题。从理论维度看,产权安排体现了特定法律体系的规定,其基本属性在于社会性而非自然性;完整产权体现在责权关系的对称性和执行机制的有效性两方面;产权的人本化改造要不断体现弱势者的应得权利;初始产权往往界定给穷人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从实践维度看,在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上,应该尽可能地创造和增大资源租金而不是局部性的社会公益;在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上,要关注高管自定薪酬所造成的不公平以及对社会资源的掠夺;在国有企业产权的人本改造上,要建立和完善产权监管体系,实现民主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组织协同创新发展研究
    中国社区基金会关系建构与发展策略
    徐家良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58-64. 
    摘要 ( 126 )   PDF(pc)(1025KB) ( 168 )   收藏
    社区基金会集聚社区资源,承接政府职能,与社区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积极性,使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有效共治,确保社区的和谐与稳定。社区基金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六大主要关系,形成有机关系体系。这六大关系包括社区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社区基金会与居民的关系、社区基金会与社区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社区基金会与驻区单位的关系、社区基金会内外部关系以及社区基金会国内外关系。为了确保社区基金会集聚资源平台的有效运作,有必要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包括去行政化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性,完善治理结构,确保社区基金高效运转,从而形成有机的组织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法性-有效性"框架下社区基金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上海和深圳的案例
    吴磊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65-71. 
    摘要 ( 114 )   PDF(pc)(1102KB) ( 174 )   收藏
    近年来,社区基金会发展呈现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制度和资源上的障碍。辨识社区基金会发展中的影响因素,是探究社区基金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诸多影响社区基金会发展的因素可以统一于"合法性-有效性"解释框架之下。上海和深圳两地社区基金会发展的实际案例证明,在合法性和有效性双重因素影响下社区基金会发展存在四种模式,未来社区基金会是否能实现良性发展取决于其在各种制度环境下获取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强弱程度。因此,要推动社区基金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从制度环境层面,应当强化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在社区层面,应当积极营造和培育社区基金会发展的社会资本,积极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唤起公益慈善热情和社区参与意识;从社区基金会自身发展而言,应建立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资金筹集和管理能力以及项目运作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协同治理的大学基金会投资风险防范研究--以A大学基金会为例
    殷洁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72-78. 
    摘要 ( 136 )   PDF(pc)(1239KB) ( 205 )   收藏
    大学基金会有对捐赠基金保值增值的职责,但同时也面临投资风险困境。影响大学基金会风险形成因素有原有体制、制度环境、客观风险和专业人才等多个方面。捐赠基金的投资风险主要包括系统性的内生风险和外在风险,以A大学基金会为实证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包括建立制度和规则、明确决策体系及流程、配置投资产品多元和定期专业化评估。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构建起大学基金会投资风险的协同治理机制,有助于建立大学基金会投资风险的协同治理机制和模式,给予协同治理相关主体必要的信任、监督和评估,促进大学基金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战略背景下的国际法研究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的被害人赔偿与补偿程序
    苏敏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79-84. 
    摘要 ( 173 )   PDF(pc)(925KB) ( 301 )   收藏
    [摘〓要]《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非常重视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不仅赋予被害人准当事人的地位,还对被害人的赔偿与补偿作出了专门规定。法庭可以依被害人提出的赔偿申请,或依职权作出赔偿决定。"罗马规约"创造性地设立了被害人信托基金,专门负责被害人的赔偿、补偿与救济事宜。赔偿的范围相当宽泛,不仅包括物质的、有形的损害,还包括精神的、无形的损害。被害人信托基金资金来源广泛,补偿形式多样,可以有效分流法庭的赔偿职能。"罗马规约"赔偿、补偿制度目标宏大,但过于理想,难以全面落实,实践中有待于充分发挥被害人信托基金的职能,确保赔偿、补偿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带一路"的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的互动
    王淑敏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85-89. 
    摘要 ( 153 )   PDF(pc)(885KB) ( 199 )   收藏
    "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在本质上并非对峙关系,而是互相兼容的。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丰富了传统的贸易便利化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是海关知识产权保护恪守的指南;另一方面,海关知识产权保护辅助并加速"一带一路"的贸易便利化进程。为了保持两者高度契合的关系,需要克服贬抑贸易便利化的国内立法和区域性国际法的诸多问题,包括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备案的国内立法和国际合作机制的弊端,国际联合担保尚未被推而广之,反担保在国内立法中的适用过于狭窄,以及贯通欧亚大陆、过境欧盟时遭遇的不公正执法问题等。为了弥补上述偏弊,一方面建议签署更多具有实质内容的海关知识产权合作协议,推动TIR单证式的联合担保;另一方面,建议修订《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扩充反担保所适用的外延,细化申请书需要登记的有关事项,增加因疏于信息更新义务所必须给予的惩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司法改革与司法责任制
    司法责任制语境下的法律统一适用标准
    房文翠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90-95. 
    摘要 ( 134 )   PDF(pc)(830KB) ( 153 )   收藏
    司法责任制语境下的法律统一适用应从程序性的预防机制和实质性的判断标准来考虑,即应从法律责任和法律方法两个角度来判断法律适用是否应有统一的标准,法律统一适用沟通交流和评查等机制仅是保障法律统一适用的程序性机制,在司法责任制改革中,应当深入研究法律统一适用的判断标准,并建立可操作的法律统一适用评价标准体系。法律统一适用核心标准应当包括:事实标准、法律标准、法律方法标准、法律程序标准和裁判结论五个方面。在案件裁决上应发挥法官的能动性,保持案件裁决与前案的统一,以为法律适用的统一形成标准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检察主体制度改革与司法责任制的实现
    朱喆, 高景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96-101. 
    摘要 ( 125 )   PDF(pc)(848KB) ( 176 )   收藏
    司法责任制是检察改革的核心制度,其能否在实践中得以实现须从检察制度主体权力的划分来分析。检察主体制度存在主体定权力划分模糊、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混乱、权力主体职责和责任不清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司法责任制的实现,使得司法责任追责困难。在改革试点地区的调研中,也存在价值的取舍以及检察官员额制度的理解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司法责任制便无从实现。因此,我们需要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明确检察委员会、检察长、检察官的权力界限与授权规则,正确理解检察官额比,只有以此为前提才能实现司法责任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制文化史研究
    普通法"关系"的发展与历史解析
    李栋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102-108. 
    摘要 ( 211 )   PDF(pc)(1147KB) ( 221 )   收藏
    普通法法律中心观念是"关系","关系"来源于中世纪的"土地保有制",这种制度成为普通法"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不仅在私法中体现了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也促进了公法理论的进步,这为后来的社会契约思想打下了基础。在社会化日益增强、极端个人主义弊端凸显的近代法律中,普通法的"关系"又重新复归,其中以庞德为代表的法学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进一步阐释,使"关系契约"体现在法律观念中,普通法"关系"具有时空性,其本质体现了整体观念、系统观念,能够抑制个人主义,实现个人利益之间分配的平衡,体现了法律主体的社会人假设和社会权利救济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法推动婚俗改革的实践--以侗族、苗族的碑文资料为基础
    徐晓光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109-116. 
    摘要 ( 145 )   PDF(pc)(1715KB) ( 279 )   收藏
    碑文是民间法案例的一种反映,我国西南地区侗族、苗族的相关碑文反映了少数民族婚俗改革的发展,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碑文反映出法律对"姑舅表婚"这种特殊习俗的态度。这种婚俗在明代已有禁止趋向,只是朝廷宽宥的态度使其没有被收入《 大明律 》,而清代这种婚俗则为法律明令禁止。碑文上所记载的案例也反映出当时法律在彩礼上对这一婚俗是不提倡的,但是法律在与民间法的博弈上又处于妥协态势。直至清朝末期,由于社会精英的促进,才使得法律对这一婚俗的禁止有所成效。法律的发展反映了婚俗改革的历程,这也是民间法与国家法博弈的结果,其中对两种关系的处理,值得现代婚姻法立法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清国家与社会
    清王朝罪犯发遣新疆制度
    柏桦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117-125. 
    摘要 ( 379 )   PDF(pc)(1419KB) ( 241 )   收藏
    清代乾隆中叶统一新疆以后,清政府开始向新疆发遣罪犯,并且相继出台发遣例,在法律上确定了罪犯发遣新疆的制度。与明代及清前期向边疆发遣罪犯不同,只有条例规定的一些罪名才能够发遣。最初定例,发遣新疆的罪名是20种,后增加为22种,再减少至8种,最终确定为16种。被发遣的罪犯都是情罪重大、"凶狡异常"之"猾匪积贼",以及邪教惑众的重犯。将获罪的文武官员发往新疆军台效力赎罪,则是针对职官的处罚。遣犯与这些官员的素质不可相提并论,在谈论罪犯发遣对新疆开发的贡献时,两者也不能等同。罪犯发遣新疆是为奴、种地、承担各种艰苦的劳役,官员发往新疆是效力、当差。遣犯种地的"遣屯""犯屯"规模并不大,在严加管制、期满回籍的情况下,很难与当地各民族交流,而低素质的罪犯也给新疆的发展带来困扰。同时,清代发往新疆的遣犯至多为10-16万人,永久移民于新疆者不足7万人,故其对新疆的开发与发展的作用甚微,不宜高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代杂职官员出身考论
    吴大昕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126-136. 
    摘要 ( 231 )   PDF(pc)(2078KB) ( 360 )   收藏
    明初的杂职官与其他类官员一样经由举荐而来,杂职官与其他官员的差别仅是品级的差别,而非正途与异途的区分。过去学界认为明初的荐举(也称察举)是在明初科举停办、对人才需求孔急之时所实行的特殊制度,但实际上,明初的荐举制度可以看做是元代从户计(户役)中选择官员制度的延续。而被荐举者担任杂职官员(此时当包括学官)也最多。也就是说,明初的荐举实际上可能是刻意地沿用旧制,而非一般所理解的礼遇士人仿古之制。随着明代科举制度的恢复,儒士通过科举任官逐步退出杂职官群体。洪武十七年后有一系列对吏员任官的规定出现,逐渐形成以吏员补任杂职官的途径。此后明代杂职官的出身由荐举逐渐转为吏员,形成了明代杂职官与吏出身者逐渐混同的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史研究
    由姊妹而同学:基督教与近代上海女学校、女学生
    陈雁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137-144. 
    摘要 ( 209 )   PDF(pc)(2195KB) ( 402 )   收藏
    教会女校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进入中国,得益于从欧美来到中国口岸城市的女传教士们,她们将在母国所受的教育与中国女校这个发挥她们自主与理想的性别空间有机结合,挑战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中国女教传统,开创了"女子有才始有德"的新型性别观。很快,中美女教士们共同组成女校经营团队,将明清时代"闺塾师"们所开拓的女性文人的社会空间进一步拓展。19世纪50年代前后新式女学在江南出现,随后迅速发展,促使中国女子教育与女性社交网络的形态出现了大的转变。新式女校推动女子教育走出家门,女学生藉由女校建立起了相互扶持的新型社交关系--同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奈与无力:国民党政府对"七·八事件"的评估和处置
    张皓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145-151. 
    摘要 ( 284 )   PDF(pc)(1282KB) ( 228 )   收藏
    1949年7月8日,噶厦在印度"驻藏代表"黎吉生的唆使下突然发动"七·八事件",驱逐国民政府驻藏办事处等驻藏机关人员及其眷属、仆人等。这是一场严重的分裂事件,国民政府不能不处置。驻藏办事处陈锡璋认为噶厦并未公开宣布分裂,在国民党的统治已经崩溃的情况下不得不接受噶厦限期离藏的要求,将问题留待将来解决。国民政府一方面劝说噶厦同意驻藏办事处人员返回拉萨,维持西藏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一方面,派关吉玉到塔尔寺主持十世班禅喇嘛坐床大典,作为对事件的回应。驻印大使罗家伦与印度政府交涉,抗议印度干涉中国内部事务和危害中国主权,关注印度乘机侵占中国领土。虽然国民政府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对事件的发生与处置无奈、无力,西藏问题的解决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承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国初年日美两国在华商标权之争--以19 15年凡士林商标侵权诉讼案为例
    李永胜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152-161. 
    摘要 ( 297 )   PDF(pc)(1599KB) ( 252 )   收藏
    1915年凡士林商标侵权案是日本企业侵权美国企业商标权的一个典型案例,该案折射出中国保护涉外商标所牵涉的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上海华商售卖日本企业生产的凡士林商品,该产品涉嫌侵权美国歉斯勃罗公司商标权。歉斯勃罗公司无法向日本法庭控告日本企业侵权,只得向上海租界会审公廨控告售卖该产品的华商。日本、美国政府迅即介入案件,北京政府外交部被迫牵涉其中。日本方面认为,日本企业凡士林商品曾在日本注册,中日条约有保护日本商标的规定,会审公廨无权受理此案;美国方面认为,美国企业凡士林商品在上海行销多年,享有商标权,中美条约有保护美国商标的规定,会审公廨必须惩治华商侵权行为。北京政府外交部将难题推给会审公廨。几经曲折,会审公廨最终做出美日双方能够勉强接受的折衷判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
    黄万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162-169. 
    摘要 ( 130 )   PDF(pc)(1352KB) ( 190 )   收藏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制度,开启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之路,其进程一直面临外来殖民的危险。中国民众的现代国家认同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抗日潮流中达到巅峰,这种国家认同将民族国家的独立、人民大众的解放和世界的平等、人类的和平结合在一起,以此对抗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东亚殖民性,反对世界法西斯势力,构成现代中国建设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东北抗日戏剧开启了这一国家认同,其抗日意识对外团结御敌,对内关怀劳苦大众,其"朝鲜叙事"等对日本殖民现代性的文学"证伪"和对外来殖民者有力的文化抵抗,都表明其国家认同意识是对独立、平等、自由、民主、富裕等世界进步价值的追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
    段从学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170-177. 
    摘要 ( 326 )   PDF(pc)(1414KB) ( 144 )   收藏
    鲁迅《 序 》和胡风《 读后记 》,虽然都对《 生死场 》作了高度评价,但立论的根据和看待问题的视野,却全然不同,隐含着相互辩驳的对话。胡风一直在线性时间维度上,把"生"和"死"打断为两节,再经由历史进化论的重新组织,让两者构成性质不同的因果关系,划分出了三种性质不同的生存状态。第一种是"蚊子似"的自然生存,"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第二种是《 生死场 》下半部所展示的"历史过程性"生存。第三种,胡风语焉不详,用指事定义的方式,代替了具体解释。"为死而生""为生而死",胡风惊警而斩钉截铁的断言背后,是巨大的话语断裂。而且,是永远不可能被弥合的巨大断裂。由于胡风的立足点不是时间性的个体生命,作为"人工制品"的民族国家,并且把特定情境中的历史要求当作了最高价值原则,这就注定了个体生命在他《 读后记 》中的缺席。《 生死场 》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以类群整体之"生"为最高价值目标,以对"死"的必然性的反抗为纽带,不着痕迹地联结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重读《 生死场 》,不仅是反思"启蒙-进步"的现代性传统,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正视并承认大地的意义,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人类学性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艺观念史新论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
    张法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178-184. 
    摘要 ( 163 )   PDF(pc)(1192KB) ( 223 )   收藏
    神在原始社会主要是以虚体的灵-mana-spirit而存在的,灵成为理解原始艺术的核心。灵有五大特点:由观天而来的统一性,由天带动的昼夜轮回而来的变化性,由人口少、认识狭而来的灵的整体的混沌性,灵以灵显的方式呈现,灵显之物主要以非人的植物动物天相的形象为载体呈现出来。灵的五特点主要在仪式中体现。学人对原始之灵的理论把握,可以此归简为五大概念:仪式、图腾、萨满、傩相、玛纳(mana)。三大文化的原始之灵有不同特点,但又有其共性,成为理解原始艺术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名与正谊:"母题"观念的中西形态与方法衍化
    殷学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185-194. 
    摘要 ( 145 )   PDF(pc)(1975KB) ( 194 )   收藏
    现代学人考察"母题"理论时,往往将其归源于胡适对西方的"motif"概念的译介,却很少意识到其中所蕴含的"以中化西"的意味。中国古典诗学的"母题"观念为隐形形态,主要体现在"诗祖""诗母"和"诗胎"等语词概念的锻造和具体表述之中,表现为情境、意象和语词典故。西学的"母题"观念系复数形式,循结构诗学和历史诗学两条线索衍化,多表现为人物、情节和叙事模式。中国古典诗学"母题"观念是理解和阐释西学"Moveo"理论的基础和资源。"母题"观念的中西形态及方法衍化,呈现为平行与影响交互的双源汇流姿态。理想的接受者固然表现在对"母题"观念的译介和本体研究,但更在于通过具体研究范例为化"母题"观念为"母题研究法"提供路径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
    黎保荣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195-202. 
    摘要 ( 192 )   PDF(pc)(1323KB) ( 137 )   收藏
    现代中国"科学"的西化内涵并不多,主要继承了中国传统"科学"概念的特征。由于实用理性的文化思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把西方科学作为自然观或世界观的内涵演变为人生观,体现出从"科学人生观"到"革命人生观"的演变。在此逻辑上,中国现代作家不仅写作科学问题文学,还提倡和履行"为人生"的而非"为科学"的实验主义文学观。亦因此,"科学"不只是异于西方的自然观而表现为人生观,还异于西方的宗教背景而表现为直接服务于国家、政治。故此,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存在着一种异于西方的"科学救国"的文学现象。简言之,从文学史和观念史的角度,从科学-实用身份、科学-实用思想、科学-实用形态来重审"科学",可见出其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演变折射了中国传统经世致用精神的传承,虽与西方科学貌合神离,但也具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
    蔡长青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2):  203-206. 
    摘要 ( 137 )   PDF(pc)(818KB) ( 209 )   收藏
    作为学者,林非并不局限于书斋,避免了纯书斋式学者的狭隘和僵化;作为散文家,他不满足沉浸在个人狭小的天地,因而把思想启蒙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林非继承了鲁迅的启蒙传统,尤其是关于"人"的命题,关注人、理解人、尊重人,在学术与创作中充满了对真的追求,对专制主义的批判,他的学术与创作充分展示了弥足珍贵的人文情怀,真正体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