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方法论视角
    郇庆治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5-10. 
    摘要 ( 166 )   PDF(pc)(869KB) ( 379 )   收藏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对"社会主义"的左翼政治旨向与"生态主义"的自然价值感知的自觉结合,其哲学基石或依据是一种能动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能动性社会关系基础上的不断改善的社会-自然关系。相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革新。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尤其是社会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辩证互动或转化,而且有可能拓展成为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一种主流性或前沿性表达。生态马克思主义体现在抗衡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全球化和探寻社会主义替代性选择两个方面,因而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似乎更具亲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文明的四个维度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王雨辰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11-18. 
    摘要 ( 308 )   PDF(pc)(913KB) ( 191 )   收藏
    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其中,文化维度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经济维度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前提,政治维度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社会维度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核心。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加以关注和重视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危机:资本主义总体危机的表现和表征
    张云飞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19-24. 
    摘要 ( 270 )   PDF(pc)(964KB) ( 400 )   收藏
    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总体危机的表现和表征。在历史形成上,受资本主义私有化影响,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都是造成生态危机的元凶。在全球表现上,跨国公司和帝国主义战争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掠夺、能源争夺和公害输出等问题,已成为生态危机"全球化"的强大推手。在实质上,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文化危机、社会危机难解难分,被整合为资本主义总体危机。由于资本主义具有不可持续和反生态的本质,因此,不能透过生态危机透视资本主义,而应透过资本主义透视生态危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研究
    主持人语
    谢地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25-25. 
    摘要 ( 191 )   PDF(pc)(180KB) ( 127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经济的新困境及重振战略思路
    魏后凯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26-32. 
    摘要 ( 218 )   PDF(pc)(1009KB) ( 255 )   收藏
    自2013年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增长低迷以及中国经济的下行趋势,东北经济在经历一段时期的快速发展后又陷入了新的困境,如投资大幅度下降,GRP增速急剧下滑,工业衰退迹象明显等。近年来东北经济之所以陷于新的困境,这是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产业转型升级严重滞后、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创新活力不足等结构性和体制性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在新常态下,要重振东北地区经济,单纯采取脱困的办法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实行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把经济脱困与转型升级和体制再造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有利于东北经济全面振兴、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地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
    李政, 于凡修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33-43. 
    摘要 ( 211 )   PDF(pc)(1583KB) ( 321 )   收藏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其中,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关键。只有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因素,大力发展创新创业型经济,让更多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快速成长,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持续下滑和低迷的状况,改变人才外流和结构失衡的局面,使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加强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景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一结构地区转型的原因与路径探讨--以东北地区为例
    孙久文, 姚鹏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44-49. 
    摘要 ( 257 )   PDF(pc)(1883KB) ( 173 )   收藏
    单一结构区域(城市)的出现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那些主导产业处于整体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的区域(城市),经济增长较容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而产生较大的波动,经济增长抗压性较弱,容易出现结构性衰退。东北地区是结构单一型的区域和城市的典型代表,过去依靠某种资源或单一传统产业支撑发展起来,经过长期过度开发,如今却面临着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的尴尬局面。东北地区的单一结构城市的发展问题,不是全域性的,而是部分城市的问题,出台有针对性的振兴东北地区单一结构城市的相关产业政策并兼顾全国,是很有必要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从保持生产能力、减小生产规模,区别对待低迷的产业、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建立单一结构区域(城市)转型发展的长效机制,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几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当前我国居民财富基尼系数分析
    何玉长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50-57. 
    摘要 ( 651 )   PDF(pc)(1283KB) ( 567 )   收藏
    财富基尼系数是测算居民财富集中和财富差距的方法,是社会不平等占有的那部分财富占社会总财富的比重(A/(A+B))。随着居民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的拉大,财富基尼系数居高不下,财富集中加剧了财富分配两极分化。我国当前要遏制居民财富集中势头,缩小财富差距,调减财富基尼系数,至"十三五"末的2020年,我国财富基尼系数应控制在0.600。要保持我国宏观经济和居民财富适度均衡增长,要求居民财富年增长率等于或大于经济增长率;低产阶层财富增长率大于中产阶层,中产阶层财富增长率大于富裕阶层。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调整宏观分配结构和各阶层居民收入与财富分配结构,以及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居民收入与财富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资质量与效益数据分析下的利弊选择
    何曼青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58-64. 
    摘要 ( 149 )   PDF(pc)(3098KB) ( 289 )   收藏
    外资质量与效益的提高问题应建立在外资并购、企业研发、生态战略等多方面的数据分析的前提下,从并购在实际使用外资中所占比重和环境指数等方面探讨外资质量与效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我国利用外资的利弊分析与路径选择,应坚决淘汰FDI落后产能,稳妥化解产能过剩,积极组织引导国内产能过剩和具有一定竞争力但不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转移到其他地区或境外;围绕"优化FDI结构和增强技术溢出"目标,采取更有效的鼓励制度;调整清单模式并分层次与跨国公司进行合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模式研究
    社会协同治理模式构建的实施策略
    黄新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65-71. 
    摘要 ( 271 )   PDF(pc)(1735KB) ( 222 )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分权化改革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效率,但也形成了治理结构部门化、治理力量分散化、治理服务脱节等社会治理缺乏协同性的问题,导致社会治理资源与信息等要素难以有效整合,无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解决日趋复杂的社会问题。当下是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合化,改革社会治理模式势在必行。要整合社会治理模式就必须实现管理服务一体化、功能区域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形成社会治理的协同机制、整合机制和联动机制,使政治生活空间、工作生产空间、市场行为空间得到全方位有机整合,实现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教育贫困治理研究
    杨轶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72-78. 
    摘要 ( 226 )   PDF(pc)(924KB) ( 285 )   收藏
    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教育贫困治理存在着扶贫精准度不高、效率低下、难以应对文化贫困、扶贫资金财力不足和缺乏社会有效监管等诸多缺陷,而非政府组织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恰恰能够弥补政府在农村教育扶贫中的这些不足。然而,由于目前非政府组织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和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贫困治理尽管已有非政府组织的介入,但依然亟需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同时非政府组织也需要通过加强扶贫筹资能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扶贫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才能与政府相配合提升农村教育扶贫工作的精准性与高效性。非政府组织凭借其扶贫精准性强、效率高和公益性强等特点在农村教育贫困治理领域迅速崛起并成为农村教育贫困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提高非政府组织自身能力、处理好非政府组织与外部环境中相关者的资源依赖关系,是非政府组织走出农村教育贫困治理困境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志愿者服务机制创新研究
    美国志愿服务的制度设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邓国胜, 辛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79-85. 
    摘要 ( 247 )   PDF(pc)(1003KB) ( 573 )   收藏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由于相关制度尚不健全,志愿服务的发展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美国志愿服务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起步早于我国,客观上为我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借鉴。未来我国志愿服务的制度设计,需要及时回应现实的社会需求;建立志愿服务的协调机构,以鲜明时代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为载体,整合资源、激发公众的志愿服务精神,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的能力建设;重视志愿服务制度的顶层设计,构建系统完善的政策体系,同时保持政策的延续性与制度创新的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志愿者保险投保探析--基于6省86县市(地区)的数据分析
    张祖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86-93. 
    摘要 ( 245 )   PDF(pc)(1123KB) ( 683 )   收藏
    保费是影响志愿者保险发展的最核心问题之一。从全国选择六省86个县市,借助对各省志愿者网上的数据和86个县市最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的常住人口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数据的分析,可以比较客观地掌握志愿者人数和分布情况及志愿服务参与率情况。以短期综合意外险为例,能够计算出各地志愿者保险所需保费总额和财政负担能力。志愿者保险按活动投保比按年度投保更能节约保费,由志愿服务组织自愿申报,由志愿服务基金会支付保费是当下比较可行的投保方式,且经过分析发现财政对志愿者保险给予支持不会对地方财政造成过多压力。建议财政每年拨款给志愿服务基金会,国家把志愿者保险列为政策性保险范畴,同时规范志愿服务的运用,以保证有限的资源用在真正的志愿者身上和真正需要志愿服务的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拓宽革命史研究视界、从艰辛曲折中彰显革命伟大历程"笔谈
    从"问题"到难题:"中共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一解
    李金铮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94-95. 
    摘要 ( 218 )   PDF(pc)(560KB) ( 19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述资料在抗日根据史研究中的作用与限度
    徐畅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96-97. 
    摘要 ( 196 )   PDF(pc)(543KB) ( 176 )   收藏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口述史料有助于让失语者发声;口述史料有助于反映政策实践;口述史料有助于弥补历史缺漏;口述史料有助于丰富历史细节。也应该看到口述资料有其缺陷和适用限度。口述史料必须经过鉴别才能利用;口述资料必须与文献史料结合利用;口述资料往往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表达;口述资料只能作为文本史料补充利用;尽管口述资料可以为抗日根据地史研究提供新材料,开拓新思路,但是也有其缺陷和适用的限度,所以我们既不能小视或者无视口述史料的作用,也不能夸大其价值和使用范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太行山革命文献整理谈中共革命史的研究取向
    岳谦厚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98-99. 
    摘要 ( 149 )   PDF(pc)(395KB) ( 160 )   收藏
    作为华北战略支点的太行山则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坚持华北抗战的坚强堡垒,太行山区亦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过程中最具魅力的区域之一。而"太行山革命文献"作为特定对象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形成的历史文献,其发掘与整理亦一定会推动"太行山学"或可又谓"中国共产党成功学"的产生与兴盛。只有充分占有文献资料,才能使该领域或该学科研究取得坚实基础,而新资料的发掘与整理往往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前提条件。"见道之器,彼此互参",这是重现中共革命的实践取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文化思想史研究
    罗振玉与清代学术史研究--以《本朝学术源流概略》为核心的探讨
    李帆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100-105. 
    摘要 ( 189 )   PDF(pc)(979KB) ( 443 )   收藏
    罗振玉的学术成就,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文史学者的研究特色,即一方面继承和拓展了中国固有的经史之学,另一方面运用西学新知,使之与中国学问相交汇,从而令文史之学在当时获得了极大发展。清代学术为其奠定了学术基础,构成了其学术底色,其诸多学术成就都是从清学中生长出来的。《本朝学术源流概略》,先从追溯清之前的历代学术变迁入手,对先秦至明代的历朝学术予以简单评述,以此作为讨论清代学术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对有清一代的整体学术面貌,从学术渊源、学术流派、研究方法、学术得失等四个方面进行叙述和评价。对于清代的学术成绩,《本朝学术源流概略》按经、史、子、集四部顺序介绍,且《本朝学术源流概略》铺叙多而论述少,目录学色彩浓厚。从他的整体叙述和对清人治学方法、学术得失的评价中,能够看出其倾向性:一是倡汉宋兼采之学;二是推崇经史考订;三是反感空谈微言大义,不满疑古之学;四是重金石之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构儒家:中国近代文化精英的一种努力
    魏光奇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106-113. 
    摘要 ( 212 )   PDF(pc)(1336KB) ( 176 )   收藏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文化精英批评了儒家与儒家思想的各种局限。他们为儒家思想建立新的形而上学,康有为从"动力因"的角度树立形而上学观念;谭嗣同对于"通"的社会学意义进行了阐述;熊十力出发点是矫正宋明理学空疏的缺点,为功利实用和积极有为提供形而上学的依据。他们发掘儒家思想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成分,如某些政治观念和民族意识、伦理方面、价值观、伦理观等在中国普通民众中有着深层的社会心理基础。用现代观念来对儒家的一些重要观点进行重新阐释,探索儒家思想如何能够深入民众生活的途径。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国民性"中存在的某些缺陷,近代文化精英们还附会儒家的各种论点,力图从中发掘出具有现代意义的观念。"形式"方面的探索,主要体现为康有为等人提出建立"孔教"的主张。"内容"方面的探索,主要体现为康有为等人肯定人们对"乐"与"利"的追求。他们这种"重构儒家"的努力,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今天我们构建中国的现代新文化提供了历史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
    魏义霞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114-119. 
    摘要 ( 235 )   PDF(pc)(891KB) ( 402 )   收藏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不仅来源博杂,内容宏丰,而且富于变化,充满张力。这使他的思想从不同维度展开,也同时拥有了广阔的诠释空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从作为近代哲学家的唐才常、章炳麟、梁启超、王国维,到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者的蔡元培、胡适,谭嗣同的思想总是可以引起他们的共鸣或思考。这就是谭嗣同哲学独有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谭嗣同思想的许多内容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在公羊学研究、《周易》研究、四书研究、庄子研究、王充研究、张载研究、破对待、生灭观、中学观、实学观、科学观、学科观等研究领域存在诸多亟待拓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唐宋史研究
    宋代津渡的经营与管理
    黄纯艳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120-127. 
    摘要 ( 301 )   PDF(pc)(1155KB) ( 169 )   收藏
    因桥梁制造技术和成本所限,以船摆渡是宋代渡河的主要方式。因业务繁简、位置冲偏的差异,津渡的管理和经营也有多种方式。官府设置了大量官渡,官渡是渡河交通的主要保障,其经营方式主要有两种:在重要和便利的津渡设置渡官、渡子直接经营,在人少利薄的津渡实行竞价买扑。但官渡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且常有勒索渡人的现象发生。官渡之外,还有大量民间私渡。为了保障官渡的利益以及边境河流地域的安全,官府曾一再下令禁止私渡,但私渡始终禁而不绝,其数量甚至远多于官渡。而对津渡的管理也体现出宋朝保障交通与追求经济利益的双重政策取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唐代恶钱治理规则的构建与运作
    陈玺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128-136. 
    摘要 ( 193 )   PDF(pc)(1630KB) ( 213 )   收藏
    唐朝前期政府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严惩盗铸,并辅以博换劣币、增发官钱、市易恶钱、规范流通、加强巡检勘验等经济、行政手段抑制恶钱的铸行、流布,构筑了因时制宜、张弛有度、日趋完善的货币法制体系,为唐代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比较坚实的法律保障。其恶钱治理诸举措,甚至成为后世创制与效法的直接蓝本。中唐以后,兵兴内外,役费并起,国用匮乏,钱荒日显,申严铜禁、惩治销钱、控制外流等逐渐成为唐朝钱法领域热议的新焦点,加之乾丰改制失败、官铸劣钱不绝如缕,恶钱治理成效欠佳,恶钱治理规则在唐代货币法制体系中的位置随之日渐边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制文化史研究
    巫术入罪与去罪--一个法律史视角的解读
    徐爱国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137-141. 
    摘要 ( 223 )   PDF(pc)(819KB) ( 611 )   收藏
    现代法律普遍禁止巫术,但是在文明欠发达的区域,巫术依然存在。巫术处在法律明文禁止与法律实际默认之间。古代的非洲和亚洲的巫术在民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现代国家产生后,官方持否定的态势,但在民间巫术虽然已较为少见却仍然存在。非洲现代化之前,巫术被当做一种传统。在欧洲,巫术的沉浮则有相对完整的历史,其多与宗教有关,其入罪体现了世俗权威对巫术的审判和处罚。在中国古代社会,官方对于巫蛊的一般政策是禁止与惩罚,根据巫师行为所产生后果的轻重进行出罪与入罪的判断,轻者,判定巫师损害赔偿,重者,将巫师入罪。现代法律处置巫师疑难之处在于证据制度的完善与司法程序的改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初女子财产继承权的变迁--以大理院判例为中心的考察
    郑全红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142-149. 
    摘要 ( 177 )   PDF(pc)(1107KB) ( 461 )   收藏
    民初女子的财产继承虽仍然受到较大限制,但民初大理院深受男女平等理念和妇女运动的影响,在司法实践中变通了《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的规定,使女性在继承关系中相较传统法律享有更多权利。其具体体现在民初法律对女儿、寡妻和妾的法律权利进行了更广泛的规定,这体现了女性群体在法律地位上的变化,这一群体的继承权、处分权、求偿权的保障或已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或已判例的形式加以社会引导,这种法律价值破除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价值取向,最终使女性权利趋于现代法律价值的保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史与秦汉时期的决狱制度
    朱红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150-155. 
    摘要 ( 360 )   PDF(pc)(925KB) ( 249 )   收藏
    在秦汉时期的审判制度中,每次庭审审判官多为三人或三人以上,也有两人的情况,但没有一人独自审判的情况,其中史参与案件的判决是秦及汉初的通行做法。"史"在其中扮演者一种不可或缺的角色。狱史不但参与审判,抓差办案等事宜也多由狱史承担。在法庭决狱时,必须有史的参与,否则有关判决将会受到质疑,主管官吏甚至会被追究责任。令史中有负责刑狱事务的,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其应属于狱史;狱史分为不同的级别,其中就包括令史在内,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狱史都是令史。史在审案过程中也分等级,且并非不受限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百年文学学术史案研究·鲁迅研究
    命名的艰难--论鲁迅散文文体意识的演变
    周海波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156-164. 
    摘要 ( 214 )   PDF(pc)(1391KB) ( 244 )   收藏
    中国现代散文这一概念无论与古代散文或者西方散文都有极为相似之处,细思量,却无论在古代文体还是在西方文体中,又无法真正寻找到能够与中国现代的"散文"这一名称相匹配的概念。鲁迅使用的散文文类的概念更加多样,也更复杂,因而也更具有文体学上的意义。鲁迅在为现代散文命名的过程中,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用法,也有不同的指向。1920年代中期之后,以使用"短评"和"杂感"或"杂感"与"杂文"互用为主,而且并未一定将这种文体视为文学,而看作是社会的、文明的批评,这也恰恰说明鲁迅宽广的文体学视野和现代知识分子的胸怀,他创造现代文体的意识以及超越纯文学的设想。1930年代后,鲁迅比较集中地使用杂文这个概念,而且努力将其挤进文学行列,在突出杂文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了其文学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写在边缘"--鲁迅及中国新文学手稿研究的理论与问题
    符杰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165-170. 
    摘要 ( 224 )   PDF(pc)(1024KB) ( 150 )   收藏
    中国新文学的手稿研究可谓整理有余,理论不足;考证有余,阐释不足。像鲁迅这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国民作家",手稿文献虽几经整理与影印出版,手稿研究仍极为薄弱。涂改的鲁迅手稿文字才可能真正保证鲁迅形象不被涂改。如果说手稿的意义在于从"边缘"影响"中央",那么,手稿研究的路径则在于挖掘边缘影响的意义与机制。在鲁迅大量的手稿中,我们可以藉由边缘的空白、修改、涂抹、增删与连接,感受一种异常活跃的创作思维,一种反复推敲的修辞艺术,一种内心世界的幽隐曲折,一种时代风浪的扑面喧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滑·杂声·超善恶叙事--兼论《不周山》中的"油滑"
    刘春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171-176. 
    摘要 ( 162 )   PDF(pc)(950KB) ( 191 )   收藏
    前现代叙事是一种"说书人场"叙事,其根基是立于循环史观之上的超善恶叙事,这种叙事允许叙述当中杂声的存在,而现代叙事则是一种"知识人场"叙事,它建基于线性史观是一种善恶叙事,这种叙事不容忍任何杂声叙事,通常会将杂声剪除掉。《故事新编》当中的油滑其实质就是鲁迅借鉴前现代的"说书人场"叙事,从而克服1926年转变之前的某种现代"知识人场"的善恶叙事。从这个角度来验证《不周山》,笔者发现,鲁迅所谓的油滑自《不周山》始这个说法是可疑的。《故事新编》中油滑真正的产生是在1926年鲁迅中期转变之后《故事新编》的写作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象学研究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
    刘旭光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177-187. 
    摘要 ( 239 )   PDF(pc)(1359KB) ( 190 )   收藏
    现象学认为"审美的观看"首先是建立在现象学直观之上的中性变样,是精神图像产生的意识过程,而后结合着体验这一意向性活动,产生审美意识,通过这种审美意识而产生审美区分,以这样一种审美区分的方式对世界的直观,就形成"审美的观看"。观看代替不了判断,审美观看论如果没有判断环节,就会丧失审美对于意义与价值的呈现与反思,从而把审美降格为直观行为,而反思判断理论没有体验与感受的环节,这会造成对对象的漠视。审美的观看,应当是体验与反思之间的结合,是"交感反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
    张云鹏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188-197. 
    摘要 ( 238 )   PDF(pc)(1254KB) ( 253 )   收藏
    按胡塞尔意向性,审美态度就是"审美意向",它立足于一定的观点、立场、姿态、情感、兴趣、心境等,并以此"意向"着对象,但是尚未实行;审美态度的生成意味着观点的转变,在悬置了自然世界及其事物存在的"纯粹的那一瞬间",审美态度具有"专注""直观"和"静观"三种意向方式,并且层次性地渐次深化。按海德格尔转化了的"意向性"含义,可将审美态度阐释为对于存在召唤的应合--聆听、守护、虚怀敞开、泰然任之以及诗意的栖居。如果进一步结合马克思的学说,那么可以说审美态度的实质乃是一种由人本主义回归自然主义同时也就是完成了的人本主义和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的"自然"态度,它类似于中国道家自然无为的态度和胸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
    刘彦顺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198-206. 
    摘要 ( 178 )   PDF(pc)(1183KB) ( 108 )   收藏
    柏拉图美学思想是其"相论"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相"作为"普遍性原则"在"时间性"上的体现就是"无时间性",由此出发,柏拉图把知识论中概念产生的过程与神学思想中的身心二分、灵魂独存的思想完全运用于美学思想。自前者而言,概念产生的过程是经由否定或者化约感官对具体对象的感受来进行的,其最终得到的概念一如柏拉图所形容的--永恒、不变化等等,是不具有时间特性的;自后者而言,他倡导禁欲主义美学,力图把来自肉身的美感消除殆尽,经由或者利用一个个具体的审美活动去达到"美本身"。而审美活动的价值却恰恰在于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不分离"且必定呈现为一个流畅、愉悦的内时间意识过程,因而,柏拉图不仅把审美活动的时间性完全抽空,而且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审美价值的湮灭与审美丰富性的消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会讯
    第二届"现代斯拉夫文论与比较诗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许栋梁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1):  207-208. 
    摘要 ( 161 )   PDF(pc)(383KB) ( 238 )   收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