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1): 188-197.

• 现象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

张云鹏   

  • 出版日期:2017-01-15 发布日期:2018-07-27
  • 作者简介:张云鹏,中国计量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ZX125)

  • Online:2017-01-15 Published:2018-07-27

摘要: 按胡塞尔意向性,审美态度就是"审美意向",它立足于一定的观点、立场、姿态、情感、兴趣、心境等,并以此"意向"着对象,但是尚未实行;审美态度的生成意味着观点的转变,在悬置了自然世界及其事物存在的"纯粹的那一瞬间",审美态度具有"专注""直观"和"静观"三种意向方式,并且层次性地渐次深化。按海德格尔转化了的"意向性"含义,可将审美态度阐释为对于存在召唤的应合--聆听、守护、虚怀敞开、泰然任之以及诗意的栖居。如果进一步结合马克思的学说,那么可以说审美态度的实质乃是一种由人本主义回归自然主义同时也就是完成了的人本主义和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的"自然"态度,它类似于中国道家自然无为的态度和胸襟。

关键词: 审美态度, 意向性, 现象学

中图分类号: 

  • B83

〔1〕〔2〕〔11〕〔18〕〔19〕〔20〕〔24〕〔25〕〔26〕〔28〕〔29〕〔30〕〔32〕〔33〕 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234、234、217、102、102、106、244、258、245、250-251、251、252、258、256页.
〔3〕〔10〕〔12〕〔13〕〔16〕〔27〕 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陈燕谷、晓未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第181、196-197、203-204、206、203、196页.
〔4〕〔5〕〔6〕〔14〕〔15〕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第470、470、472、267、260页.
〔7〕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1卷,侍桁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61页.
〔8〕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10-211页.
〔9〕 卢卡奇:《审美特性》上卷,徐恒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页.
〔17〕〔42〕 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54、52页.
〔21〕 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19页.
〔22〕〔23〕 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1203、1204页.
〔31〕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0页.
〔34〕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欧东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6-37页.
〔35〕〔36〕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丁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80、78页.
〔37〕休伯特·L.德赖弗斯:《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对胡塞尔意向性观点的批判》,《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一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第513页.
〔3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339页.
〔39〕〔40〕海德格尔:《哲学论稿》,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2、2页.
[1]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2]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3]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4]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5]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6]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7]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8]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9]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10]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11]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12]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13]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14]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15] 许宏香. “尊德性”:王国维美学思想与儒家心性传统的价值关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94-20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 -204 .
[2] 卢江. 跨越式过渡何以可能——从“恩格斯文本”到生产关系变革的重新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61 -66 .
[3] 赵立彬.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革命参与者的抚恤与安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42 -148 .
[4] 陈民镇. 交错视界中的中外交通——饶宗颐与中外交流史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61 -169 .
[5] 邱海平.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6 -9 .
[6] 何自力. 关于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要原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0 -12 .
[7] 谢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致力于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3 -15 .
[8] 〔澳〕罗兰·博尔臧峰宇, 臧峰宇译, 李萍译校. 马克思主义"暖流"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22 -31 .
[9] 郇庆治.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方法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5 -10 .
[10] 王雨辰. 生态文明的四个维度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