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柏拉图美学思想是其"相论"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相"作为"普遍性原则"在"时间性"上的体现就是"无时间性",由此出发,柏拉图把知识论中概念产生的过程与神学思想中的身心二分、灵魂独存的思想完全运用于美学思想。自前者而言,概念产生的过程是经由否定或者化约感官对具体对象的感受来进行的,其最终得到的概念一如柏拉图所形容的--永恒、不变化等等,是不具有时间特性的;自后者而言,他倡导禁欲主义美学,力图把来自肉身的美感消除殆尽,经由或者利用一个个具体的审美活动去达到"美本身"。而审美活动的价值却恰恰在于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不分离"且必定呈现为一个流畅、愉悦的内时间意识过程,因而,柏拉图不仅把审美活动的时间性完全抽空,而且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审美价值的湮灭与审美丰富性的消弭。
中图分类号: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45页. 〔2〕陈康:《陈康:论希腊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4页. 〔3〕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3-44页. 〔4〕胡塞尔:《第一哲学》,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2页. 〔5〕伽达默尔:《伽达默尔论柏拉图》,余纪元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第24页. 〔6〕〔7〕〔8〕〔9〕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1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1、64、69、87-88页. 〔10〕〔11〕〔12〕〔14〕〔15〕〔16〕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2、159、159、101、122、98页. 〔17〕〔18〕〔19〕〔20〕〔21〕〔22〕〔23〕〔24〕〔25〕〔26〕〔27〕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1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9、109、63、61、62、83、85、83、254、61、37页. |
[1] |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
[2] |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
[3] |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
[4] |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
[5] |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
[6] |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
[7] |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
[8] |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
[9] |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
[10] |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
[11] |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
[12] |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
[13] |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
[14] |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
[15] | 许宏香. “尊德性”:王国维美学思想与儒家心性传统的价值关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94-2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