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1): 156-164.

• 百年文学学术史案研究·鲁迅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命名的艰难--论鲁迅散文文体意识的演变

周海波   

  • 出版日期:2017-01-15 发布日期:2018-07-27
  • 作者简介:周海波,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 青岛 266071)。
  • 基金资助:
    山东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研究项目(15BZBJ08)

  • Online:2017-01-15 Published:2018-07-27

摘要: 中国现代散文这一概念无论与古代散文或者西方散文都有极为相似之处,细思量,却无论在古代文体还是在西方文体中,又无法真正寻找到能够与中国现代的"散文"这一名称相匹配的概念。鲁迅使用的散文文类的概念更加多样,也更复杂,因而也更具有文体学上的意义。鲁迅在为现代散文命名的过程中,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用法,也有不同的指向。1920年代中期之后,以使用"短评"和"杂感"或"杂感"与"杂文"互用为主,而且并未一定将这种文体视为文学,而看作是社会的、文明的批评,这也恰恰说明鲁迅宽广的文体学视野和现代知识分子的胸怀,他创造现代文体的意识以及超越纯文学的设想。1930年代后,鲁迅比较集中地使用杂文这个概念,而且努力将其挤进文学行列,在突出杂文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了其文学性。

关键词: 鲁迅, 杂文, 杂感, 文体学

中图分类号: 

  • I210

〔1〕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76页.
〔2〕梁遇春:《译者序》,《英国小品文选》,梁遇春译注,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第1页.
〔3〕周作人:《〈散文一集〉编选感想》,《知堂书话》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5页.
〔4〕周作人:《美文》,《周作人自编文集·谈虎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9页.
〔5〕鲁迅:《〈二心集〉序言》,《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89页.
〔6〕鲁迅:《〈南腔北调集〉题记》,《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18页.
〔7〕鲁迅:《〈伪自由书〉前记》,《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5页.
〔8〕鲁迅:《〈准风月谈〉前记》,《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90页.
〔9〕鲁迅:《〈准风月谈〉后记》,《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82-383页.
〔10〕刘复:《半农雪杂文(第一册)·自序》,《半农杂文(第一册)》,北平:星云堂书店出版,1934年,第7页.
〔11〕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96页.
〔12〕鲁迅:《〈坟〉题记》,《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81年,第3页.
〔13〕鲁迅:《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82、287页.
〔14〕鲁迅:《〈热风〉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91页.
〔15〕鲁迅:《〈三闲集〉序言》,《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页.
〔16〕鲁迅:《鲁迅著译书目》,《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78页.
〔17〕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76页.
〔18〕周作人:《〈语丝〉发刊辞》,《语丝》1924年第1期,1924年11月17日.
〔19〕鲁迅:《两地书·一七》,《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63页.
〔20〕鲁迅:《徐懋庸作〈打杂集〉》,《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92页.
〔21〕欧明俊:《现代小品理论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45-46页.
〔22〕陈方竞:《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15页.
〔23〕阿英:《现代十六家小品序》,王永生主编:《中国现代文论选》第一册,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32页.
[1] 符杰祥. "写在边缘"--鲁迅及中国新文学手稿研究的理论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65-170.
[2] 刘春勇. 油滑·杂声·超善恶叙事--兼论《不周山》中的"油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1-176.
[3] 姜国忠. 广博精美蔚卫大观-漫议《今文观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171-172.
[4] 吕周聚, 〔日〕藤井省三. 日本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藤井省三教授访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49-154.
[5] 〔日〕藤井省三, 林敏洁译. 鲁迅与佐藤春夫--两位作家间的互译与交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55-158.
[6] 〔日〕小川利康. 周氏兄弟与大逆事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59-166.
[7] 卢军. 济文字之穷——鲁迅的美术出版历程及思想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0-187.
[8] 孙玉石. 鲁迅阐释的空间与限度——以《野草》为例谈鲁迅研究方法的科学化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88-194.
[9] 李春林. 理智审视同感情拥抱的合与离--对鲁迅与前苏联文学关系的理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154-16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 -204 .
[2] 卢江. 跨越式过渡何以可能——从“恩格斯文本”到生产关系变革的重新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61 -66 .
[3] 赵立彬.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革命参与者的抚恤与安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42 -148 .
[4] 陈民镇. 交错视界中的中外交通——饶宗颐与中外交流史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61 -169 .
[5] 邱海平.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6 -9 .
[6] 何自力. 关于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要原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0 -12 .
[7] 谢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致力于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3 -15 .
[8] 〔澳〕罗兰·博尔臧峰宇, 臧峰宇译, 李萍译校. 马克思主义"暖流"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22 -31 .
[9] 郇庆治.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方法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5 -10 .
[10] 王雨辰. 生态文明的四个维度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