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文化精英批评了儒家与儒家思想的各种局限。他们为儒家思想建立新的形而上学,康有为从"动力因"的角度树立形而上学观念;谭嗣同对于"通"的社会学意义进行了阐述;熊十力出发点是矫正宋明理学空疏的缺点,为功利实用和积极有为提供形而上学的依据。他们发掘儒家思想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成分,如某些政治观念和民族意识、伦理方面、价值观、伦理观等在中国普通民众中有着深层的社会心理基础。用现代观念来对儒家的一些重要观点进行重新阐释,探索儒家思想如何能够深入民众生活的途径。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国民性"中存在的某些缺陷,近代文化精英们还附会儒家的各种论点,力图从中发掘出具有现代意义的观念。"形式"方面的探索,主要体现为康有为等人提出建立"孔教"的主张。"内容"方面的探索,主要体现为康有为等人肯定人们对"乐"与"利"的追求。他们这种"重构儒家"的努力,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今天我们构建中国的现代新文化提供了历史借鉴。
中图分类号:
〔1〕〔9〕〔10〕〔14〕〔15〕〔16〕蔡尚思等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37、353、352-353、293-306、291-297、299页. 〔2〕〔13〕〔3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68、71、69页. 〔3〕〔18〕〔21〕〔42〕熊十力:《十力语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166-167、262、89、354-357页. 〔4〕〔5〕〔8〕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89、290-291、8-9页. 〔6〕印光《印光法师文钞》,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1194页. 〔7〕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12-13页. |
[1] | 杨太.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浑融性及其成因——从民间故事的复杂内涵说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69-72. |
[2] | 杨太.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浑融性及其成因——从民间故事的复杂内涵说起[J]. 社会科学辑刊, 0, (): 69-72. |
[3] | 刘冬雪.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1): 65-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