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1): 128-136.

• 唐宋史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唐代恶钱治理规则的构建与运作

陈玺   

  • 出版日期:2017-01-15 发布日期:2018-07-27
  • 作者简介:陈玺,历史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教授(陕西 西安 710063);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北京 100720)。
  • 基金资助:
    陕西省教育厅2016年度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6JK1804); 西北政法大学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2016年度科研项目(ZFY16013); 第九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 (2016T90170); 第五十七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2015M570201)

  • Online:2017-01-15 Published:2018-07-27

摘要: 唐朝前期政府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严惩盗铸,并辅以博换劣币、增发官钱、市易恶钱、规范流通、加强巡检勘验等经济、行政手段抑制恶钱的铸行、流布,构筑了因时制宜、张弛有度、日趋完善的货币法制体系,为唐代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比较坚实的法律保障。其恶钱治理诸举措,甚至成为后世创制与效法的直接蓝本。中唐以后,兵兴内外,役费并起,国用匮乏,钱荒日显,申严铜禁、惩治销钱、控制外流等逐渐成为唐朝钱法领域热议的新焦点,加之乾丰改制失败、官铸劣钱不绝如缕,恶钱治理成效欠佳,恶钱治理规则在唐代货币法制体系中的位置随之日渐边缘化。

关键词: 唐代, 恶钱, 钱法, 法律渊源

中图分类号: 

  • K242.1

〔1〕〔107〕〔116〕〔117〕魏徵:《隋书》卷24《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92、692、691、692页.
〔2〕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18页.
〔3〕〔7〕〔14〕〔15〕〔24〕〔25〕〔105〕班固:《汉书》卷24《食货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52、1154、1164、1184、1163-1164、1165、1169页.
〔4〕〔19〕〔5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5-36、151、151.
〔5〕〔10〕〔20〕〔53〕张家山汉墓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5、35、36、36页.
〔6〕李均明、刘军:《汉代屯戍遗简法律志》,刘海年、杨一凡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二册,第219页.
〔8〕许敬宗:《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正》,罗国威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60页.
〔9〕〔28〕〔41〕〔54〕〔56〕〔60〕〔67〕〔85〕〔93〕〔96〕〔111〕〔120〕〔122〕杜佑:《通典》卷9《食货九·钱币下》,王文锦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99、200、200、200、200、199、203、199、200、200、200-201、200、200页.
〔11〕班固:《汉书》卷4《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21页.
〔12〕班固:《汉书》卷5《景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48页.
〔15〕陈寿:《三国志》卷47《吴书二·吴主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40页.
〔16〕〔114〕魏收:《魏书》卷110《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65、2866页.
〔17〕令狐德棻:《周书》卷6《武帝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94页.
〔18〕〔81〕李昉:《太平御览》卷836《资产部十六·钱下》,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732、3732页.
〔21〕〔25〕〔118〕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26《杂律·私铸钱》,刘俊文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80、480、480页.
〔22〕许慎:《说文解字》卷14上《金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05页.
〔26〕李昉:《文苑英华》卷546《钱帛·磨钱判》,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2786页.
〔27〕〔71〕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29《禁榷门二》,杨一凡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27、423页.
〔29〕窦仪:《宋刑统》卷27《杂律·私铸钱》,吴翊如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07页.
〔30〕〔33〕〔55〕〔57〕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书真迹释录》第2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1990年,第565、565、565、565页.
〔31〕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782页.
〔32〕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5《名例·共犯罪造意为首》,刘俊文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5页.
〔34〕沈家本:《历代刑法考》,邓经元、骈语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50页.
〔35〕〔36〕〔44〕〔45〕〔58〕〔59〕〔64〕〔74〕〔87〕〔92〕〔101〕〔102〕〔113〕〔119〕王溥:《唐会要》卷89《泉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932、1936、1935、1938、1936、1937、1925、1927、1925、1926、1928-1929、1937、1932、1925页.
〔37〕〔47〕〔50〕〔62〕〔63〕〔68〕〔84〕〔88〕〔94〕〔95〕〔98〕〔123〕〔126〕〔127〕王钦若等编纂:《册府元龟》卷501《邦计部·钱币第三》,周勋初等校订,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5691、5693、5694、5684、5685、5685、5690、5685、5684、5684、5684、5684、5687、5694页.
〔38〕〔46〕〔49〕〔100〕王溥:《五代会要》卷27《泉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34、434、435、435页.
〔39〕王明德:《读律佩觹》,何勤华等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4页.
〔40〕〔66〕〔77〕〔86〕〔90〕刘昫:《旧唐书》卷48《食货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095、2099、2095、2096、2096页.
〔42〕〔61〕〔65〕〔69〕〔82〕〔91〕〔108〕〔12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54《食货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5、1384、1385、1386、1389、1386、1384、1385页.
〔43〕刘昫:《旧唐书》卷14《宪宗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21页.
〔48〕薛居正:《旧五代史》卷40《明宗纪六》,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549页.
〔51〕洪遵:《泉志》卷3《正用品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1页.
〔70〕魏徵:《隋书》卷62《赵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485-1486页.
〔72〕汪圣铎:《中国钱帛史话》,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89页.
〔73〕〔76〕刘昫:《旧唐书》卷5《高宗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0、91页.
〔75〕〔78〕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1,高宗乾封元年正月,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347、6351页.
〔79〕〔80〕〔121〕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2,玄宗开元六年正月,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732、6732、6731-6732页.
〔83〕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18《河东道五·蔚州》,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7页.
〔89〕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6,玄宗天宝十一载二月庚午,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909-6910页.
〔97〕李林甫:《唐六典》卷13《御史台·监察御史》,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82页.
〔99〕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2,玄宗开元八年七月,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739页.
〔103〕史游:《急就篇》卷3,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160页.
〔104〕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卷18《十轮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16页.
〔106〕洪遵:《泉志》卷2《正用品中》,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5页.
〔109〕天一阁博物馆等:《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69页.
〔110〕李林甫:《唐六典》卷30《上州中州下州官吏士曹、司士参军》,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749页.
〔112〕王溥:《唐会要》卷59《尚书省诸司下?刑部员外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216页.
〔115〕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75,高祖开皇元年九月,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444页.
〔125〕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上,曾贻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81页.
〔128〕佚名:《宋朝大诏令集》卷184《告谕民户投纳不依样钱御笔手诏》,《续修四库全书》第45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90页.
〔129〕陈玺:《唐代钱法史料疏正》,霍存福主编:《法律文化论丛》(第五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第57页.
〔130〕石俊志:《中国铜钱法制史纲要》,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年,第195页.
[1] 王凡. 唐代贞观朝君臣治国思想略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31-134.
[2] 陈玺. 唐代拘捕制度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132-13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 -204 .
[2] 卢江. 跨越式过渡何以可能——从“恩格斯文本”到生产关系变革的重新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61 -66 .
[3] 赵立彬.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革命参与者的抚恤与安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42 -148 .
[4] 陈民镇. 交错视界中的中外交通——饶宗颐与中外交流史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61 -169 .
[5] 邱海平.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6 -9 .
[6] 何自力. 关于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要原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0 -12 .
[7] 谢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致力于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3 -15 .
[8] 〔澳〕罗兰·博尔臧峰宇, 臧峰宇译, 李萍译校. 马克思主义"暖流"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22 -31 .
[9] 郇庆治.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方法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5 -10 .
[10] 王雨辰. 生态文明的四个维度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