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新文学的手稿研究可谓整理有余,理论不足;考证有余,阐释不足。像鲁迅这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国民作家",手稿文献虽几经整理与影印出版,手稿研究仍极为薄弱。涂改的鲁迅手稿文字才可能真正保证鲁迅形象不被涂改。如果说手稿的意义在于从"边缘"影响"中央",那么,手稿研究的路径则在于挖掘边缘影响的意义与机制。在鲁迅大量的手稿中,我们可以藉由边缘的空白、修改、涂抹、增删与连接,感受一种异常活跃的创作思维,一种反复推敲的修辞艺术,一种内心世界的幽隐曲折,一种时代风浪的扑面喧嚣。
中图分类号:
〔1〕易鹏:《文本生成学前言》,《中山人文学报》(台湾),2014年第7期. 〔2〕〔3〕金宏宇:《文本周边:中国现代文学副文本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1页. 〔4〕〔5〕〔12〕桑德琳:《修改的不可能性:王文兴手稿中的删除、修改和添加内容》,《中山人文学报》(台湾),2014年第7期. 〔6〕鲁迅:《集外集》序言,《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第3页. 〔7〕龚明德:《一错九十年,鲁迅〈野草〉文本勘订四例》,《中华读书报》2015年11月14日. 〔8〕〔9〕〔15〕伊夫·塔迪埃:《20世纪文学批评》,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06、326、319-320页. 〔10〕魏建、周文:《〈上海文艺之一瞥〉的谜团及其国外版本》,《鲁迅研究月刊》2014年第8期. 〔11〕胡风:《鲁迅先生》,《新文学史料》1993年第1期. 〔13〕〔14〕费非:《写在边缘:手稿》,《中山人文学报》(台湾),2014年第7期. 〔15〕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不应该那么写》,《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第322页. |
[1] | 周海波. 命名的艰难--论鲁迅散文文体意识的演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56-164. |
[2] | 刘春勇. 油滑·杂声·超善恶叙事--兼论《不周山》中的"油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1-176. |
[3] | 姜国忠. 广博精美蔚卫大观-漫议《今文观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171-172. |
[4] | 吕周聚, 〔日〕藤井省三. 日本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藤井省三教授访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49-154. |
[5] | 〔日〕藤井省三, 林敏洁译. 鲁迅与佐藤春夫--两位作家间的互译与交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55-158. |
[6] | 〔日〕小川利康. 周氏兄弟与大逆事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59-166. |
[7] | 卢军. 济文字之穷——鲁迅的美术出版历程及思想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0-187. |
[8] | 孙玉石. 鲁迅阐释的空间与限度——以《野草》为例谈鲁迅研究方法的科学化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88-194. |
[9] | 李春林. 理智审视同感情拥抱的合与离--对鲁迅与前苏联文学关系的理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154-1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