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前现代叙事是一种"说书人场"叙事,其根基是立于循环史观之上的超善恶叙事,这种叙事允许叙述当中杂声的存在,而现代叙事则是一种"知识人场"叙事,它建基于线性史观是一种善恶叙事,这种叙事不容忍任何杂声叙事,通常会将杂声剪除掉。《故事新编》当中的油滑其实质就是鲁迅借鉴前现代的"说书人场"叙事,从而克服1926年转变之前的某种现代"知识人场"的善恶叙事。从这个角度来验证《不周山》,笔者发现,鲁迅所谓的油滑自《不周山》始这个说法是可疑的。《故事新编》中油滑真正的产生是在1926年鲁迅中期转变之后《故事新编》的写作中。
中图分类号:
〔1〕〔2〕〔4〕张黎:《异质文明的对话:布莱希特与中国文化》,《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 〔3〕[日]木山英雄:《〈故事新编〉译后解说》,刘金才、刘生社译,《鲁迅研究动态》1988年第11期. 〔5〕〔21〕王乾坤:《文章在兹·序:“虚妄”之于鲁迅》,刘春勇:《文章在兹——非文学的文学家鲁迅及其转变》,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年,“序言”,第Ⅲ页. 〔6〕 [日]竹内好:《鲁迅》,李心峰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46页. 〔7〕〔16〕[日]尾崎文昭:讲演稿《日本学者眼中的〈故事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2013年3月27、28日. 〔8〕[日]尾崎文昭:《试论鲁迅“多疑”的思维方式》,孙歌译,《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1期. 〔9〕〔10〕徐麟:《无治主义·油滑·杂文——鲁迅研究札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4期. 〔11〕鲁迅:《故事新编·序言》,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53页. 〔12〕王向远:《鲁迅杂文概念的形成演进与日本文学》,《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2期. 〔13〕〔17〕[日]木山英雄:《〈野草〉主体构建的逻辑及其方法》,赵京华编译,《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17页. 〔14〕〔15〕鲁迅:《故事新编·补天》,《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58、365页. 〔18〕〔20〕鲁迅:《坟·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98-304、299-302页. 〔19〕鲁迅:《而已集·答有恒先生》,《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74页. 〔22〕陈方竞:《鲁迅杂文及其文体考辨》,陈方竞:《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15页. |
[1] | 周海波. 命名的艰难--论鲁迅散文文体意识的演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56-164. |
[2] | 符杰祥. "写在边缘"--鲁迅及中国新文学手稿研究的理论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65-170. |
[3] | 姜国忠. 广博精美蔚卫大观-漫议《今文观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171-172. |
[4] | 吕周聚, 〔日〕藤井省三. 日本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藤井省三教授访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49-154. |
[5] | 〔日〕藤井省三, 林敏洁译. 鲁迅与佐藤春夫--两位作家间的互译与交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55-158. |
[6] | 〔日〕小川利康. 周氏兄弟与大逆事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59-166. |
[7] | 卢军. 济文字之穷——鲁迅的美术出版历程及思想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0-187. |
[8] | 孙玉石. 鲁迅阐释的空间与限度——以《野草》为例谈鲁迅研究方法的科学化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88-194. |
[9] | 李春林. 理智审视同感情拥抱的合与离--对鲁迅与前苏联文学关系的理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154-1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