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1): 171-176.

• 百年文学学术史案研究·鲁迅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油滑·杂声·超善恶叙事--兼论《不周山》中的"油滑"

刘春勇   

  • 出版日期:2017-01-15 发布日期:2018-07-27
  • 作者简介:刘春勇,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教授(北京 100024)。

  • Online:2017-01-15 Published:2018-07-27

摘要: 前现代叙事是一种"说书人场"叙事,其根基是立于循环史观之上的超善恶叙事,这种叙事允许叙述当中杂声的存在,而现代叙事则是一种"知识人场"叙事,它建基于线性史观是一种善恶叙事,这种叙事不容忍任何杂声叙事,通常会将杂声剪除掉。《故事新编》当中的油滑其实质就是鲁迅借鉴前现代的"说书人场"叙事,从而克服1926年转变之前的某种现代"知识人场"的善恶叙事。从这个角度来验证《不周山》,笔者发现,鲁迅所谓的油滑自《不周山》始这个说法是可疑的。《故事新编》中油滑真正的产生是在1926年鲁迅中期转变之后《故事新编》的写作中。

关键词: 鲁迅, 《故事新编》, 油滑, 杂声, 超善恶

中图分类号: 

  • I210

〔1〕〔2〕〔4〕张黎:《异质文明的对话:布莱希特与中国文化》,《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
〔3〕[日]木山英雄:《〈故事新编〉译后解说》,刘金才、刘生社译,《鲁迅研究动态》1988年第11期.
〔5〕〔21〕王乾坤:《文章在兹·序:“虚妄”之于鲁迅》,刘春勇:《文章在兹——非文学的文学家鲁迅及其转变》,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年,“序言”,第Ⅲ页.
〔6〕 [日]竹内好:《鲁迅》,李心峰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46页.
〔7〕〔16〕[日]尾崎文昭:讲演稿《日本学者眼中的〈故事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2013年3月27、28日.
〔8〕[日]尾崎文昭:《试论鲁迅“多疑”的思维方式》,孙歌译,《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1期.
〔9〕〔10〕徐麟:《无治主义·油滑·杂文——鲁迅研究札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4期.
〔11〕鲁迅:《故事新编·序言》,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53页.
〔12〕王向远:《鲁迅杂文概念的形成演进与日本文学》,《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2期.
〔13〕〔17〕[日]木山英雄:《〈野草〉主体构建的逻辑及其方法》,赵京华编译,《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17页.
〔14〕〔15〕鲁迅:《故事新编·补天》,《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58、365页.
〔18〕〔20〕鲁迅:《坟·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98-304、299-302页.
〔19〕鲁迅:《而已集·答有恒先生》,《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74页.
〔22〕陈方竞:《鲁迅杂文及其文体考辨》,陈方竞:《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15页.
[1] 周海波. 命名的艰难--论鲁迅散文文体意识的演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56-164.
[2] 符杰祥. "写在边缘"--鲁迅及中国新文学手稿研究的理论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65-170.
[3] 姜国忠. 广博精美蔚卫大观-漫议《今文观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171-172.
[4] 吕周聚, 〔日〕藤井省三. 日本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藤井省三教授访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49-154.
[5] 〔日〕藤井省三, 林敏洁译. 鲁迅与佐藤春夫--两位作家间的互译与交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55-158.
[6] 〔日〕小川利康. 周氏兄弟与大逆事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59-166.
[7] 卢军. 济文字之穷——鲁迅的美术出版历程及思想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0-187.
[8] 孙玉石. 鲁迅阐释的空间与限度——以《野草》为例谈鲁迅研究方法的科学化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88-194.
[9] 李春林. 理智审视同感情拥抱的合与离--对鲁迅与前苏联文学关系的理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154-16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 -204 .
[2] 卢江. 跨越式过渡何以可能——从“恩格斯文本”到生产关系变革的重新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61 -66 .
[3] 赵立彬.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革命参与者的抚恤与安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42 -148 .
[4] 陈民镇. 交错视界中的中外交通——饶宗颐与中外交流史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61 -169 .
[5] 邱海平.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6 -9 .
[6] 何自力. 关于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要原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0 -12 .
[7] 谢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致力于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3 -15 .
[8] 〔澳〕罗兰·博尔臧峰宇, 臧峰宇译, 李萍译校. 马克思主义"暖流"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22 -31 .
[9] 郇庆治.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方法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5 -10 .
[10] 王雨辰. 生态文明的四个维度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