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分权化改革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效率,但也形成了治理结构部门化、治理力量分散化、治理服务脱节等社会治理缺乏协同性的问题,导致社会治理资源与信息等要素难以有效整合,无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解决日趋复杂的社会问题。当下是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合化,改革社会治理模式势在必行。要整合社会治理模式就必须实现管理服务一体化、功能区域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形成社会治理的协同机制、整合机制和联动机制,使政治生活空间、工作生产空间、市场行为空间得到全方位有机整合,实现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
中图分类号:
〔1〕洪世健、张京祥:《“碎片化”与整合:大都市区管治理论演进探讨》,《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6期. 〔2〕Perri 6 ,Diana Leat,Kimberly Seltzer and Gerry Stoker,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London:Palgrave Press, 2002,p.33. 〔3〕叶托、李金珊、杨喜平:《碎片化政府:理论分析与中国实际》,《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 〔4〕Kenneth G. Lieberthal, David M.and Lampton, Politics and Decision-Making in Post-Mao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49. 〔5〕唐任伍、赵国钦:《公共服务跨界合作: 碎片化服务的整合》,《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8期. 〔6〕邓念国:《公共服务提供中的协作治理:一个研究框架》,《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1期.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6月10日,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506/201506008324399.shtml,2016年6月13日. 〔8〕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1月22日,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_53271.htm,2016年6月13日. 〔9〕中国新闻网:《中国发布7项政务服务国家标准》,2015年10月12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10-12/7565406.shtml,2016年6月13日. 〔10〕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6月10日,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 506/201506008324399.shtml,2016年6月13日. 〔11〕韦彬:《跨域公共危机治理结构: 碎片化与整体性治理》,《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第29期. 〔12〕周庆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制度》,《人民日报》2014年1月5日,第5版. 〔13〕刘力锐:《大数据推动政府治理变革》,2015年11月12日,http://www.studytimes.cn/zydx/ZLGL/GUANLSJ /2015-11-12/2147.html,2016年6月13日. 〔14〕姚亮:《运用大数据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4年第11期. 〔15〕〔16〕陶希东:《大数据时代的跨部门治理路径》,2016年3月21日,http://www.studytimes.cn/zydx/ZLG L/GUANLSJ/2016-03-21/5105.html,2016年6月13日. 〔17〕〔25〕孟建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7日,第6版. 〔18〕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5年4月29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 1504/t20150429_797821.html,2016年6月13日. 〔19〕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傅振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30页. 〔20〕曾维和、贺连辉:《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主体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理论探索》2015年第5期. 〔21〕孙迎春:《现代政府治理新趋势:整体政府跨界协同治理》,《中国发展观察》2014年第9期. 〔22〕娄兆锋、曹冬英:《公共服务导向中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之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3期. 〔23〕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页. 〔24〕陈振明:《政府治理变革的技术基础——大数据与智能化时代的政府改革述评》,《行政论坛》2015年第6期. |
[1] | 童敏. 个案工作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中国本土化框架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2-68. |
[2] | 朱健刚. 社会企业在当代中国的阶段定位与价值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69-77. |
[3] | 陈鹏. 个案工作介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帮扶工作的路径与实施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78-85. |
[4] | 赵子祥. 论灾难与风险的社会风险特征分析及预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44-146. |
[5] | 杨轶华.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教育贫困治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72-78. |
[6] | 邓国胜, 辛华. 美国志愿服务的制度设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79-85. |
[7] | 张祖平. 中国志愿者保险投保探析--基于6省86县市(地区)的数据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86-93. |
[8] | 宋言奇. 城市社区建设的机理与路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87-192. |
[9] | 孙宽宁,徐继存.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民俗的复兴策略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47-51. |
[10] | 郑元景. 当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变迁与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2-56. |
[11] | 夏历.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语言文字需求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7-61. |
[12] | 江立华,张红霞. 流动与秩序:社会治理视野下流动人口的秩序整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40-44. |
[13] | 徐家良,许源.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制度风险因素及风险治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45-49. |
[14] | 李立,胡静波.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缺失及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65-68. |
[15] | 徐永祥,侯利文. 城市基层治理的路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33-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