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其中,文化维度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经济维度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前提,政治维度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社会维度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核心。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加以关注和重视的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 〔2〕〔澳〕大卫·希尔曼、约瑟夫·史密斯:《气候变化的挑战与民主的失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49页. 〔3〕郇庆治主编:《当代西方生态资本主义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1页. 〔4〕〔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33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4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0—561页. |
[1] | 韩学平. “三权分置”下农村土地经营权有效实现的物权逻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58-65. |
[2] | 张先贵. 权力束视角下我国土地管理行为法权表达及意义——立足于《土地管理法》修改背景下的审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66-72. |
[3] | 高富平.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法理解析及制度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73-78. |
[4] | 田土城. 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制改革的法律考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55-61. |
[5] | 操小娟. 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土地利用管理制度的立法构架——兼论《土地管理法》及其修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62-66. |
[6] | 赵宁. 土地利用规划激励性管制法律制度的实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67-71. |
[7] | 张先贵, 金俭. 因公益需要提前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制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81-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