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罗振玉的学术成就,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文史学者的研究特色,即一方面继承和拓展了中国固有的经史之学,另一方面运用西学新知,使之与中国学问相交汇,从而令文史之学在当时获得了极大发展。清代学术为其奠定了学术基础,构成了其学术底色,其诸多学术成就都是从清学中生长出来的。《本朝学术源流概略》,先从追溯清之前的历代学术变迁入手,对先秦至明代的历朝学术予以简单评述,以此作为讨论清代学术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对有清一代的整体学术面貌,从学术渊源、学术流派、研究方法、学术得失等四个方面进行叙述和评价。对于清代的学术成绩,《本朝学术源流概略》按经、史、子、集四部顺序介绍,且《本朝学术源流概略》铺叙多而论述少,目录学色彩浓厚。从他的整体叙述和对清人治学方法、学术得失的评价中,能够看出其倾向性:一是倡汉宋兼采之学;二是推崇经史考订;三是反感空谈微言大义,不满疑古之学;四是重金石之学。
中图分类号:
〔1〕〔19〕罗振玉:《集蓼编》,罗继祖主编:《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11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77、77页. 〔2〕〔3〕〔8〕〔9〕〔10〕〔11〕〔13〕〔15〕〔16〕〔17〕〔19〕罗振玉:《本朝学术源流概略》序,《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11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94-213、195、214-219、214、239、239、239-240、213、227、239、191-193页. 〔41〕章太炎:《訄书·清儒》,朱维铮编校:《訄书》重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58页. 〔5〕刘师培:《清儒得失论》,《左盦外集》卷9,钱玄同等编:《刘申叔先生遗书》,民国二十五年宁武南氏排印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重印,第1535页. 〔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8页. 〔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10页. 〔12〕〔14〕罗振玉:《海宁王忠悫公传》,《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10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51-252、251-252页. 〔20〕柴德赓:《清代学术史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