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1): 100-105.

• 中华文化思想史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罗振玉与清代学术史研究--以《本朝学术源流概略》为核心的探讨

李帆   

  • 出版日期:2017-01-15 发布日期:2018-07-27
  • 作者简介:李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

  • Online:2017-01-15 Published:2018-07-27

摘要: 罗振玉的学术成就,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文史学者的研究特色,即一方面继承和拓展了中国固有的经史之学,另一方面运用西学新知,使之与中国学问相交汇,从而令文史之学在当时获得了极大发展。清代学术为其奠定了学术基础,构成了其学术底色,其诸多学术成就都是从清学中生长出来的。《本朝学术源流概略》,先从追溯清之前的历代学术变迁入手,对先秦至明代的历朝学术予以简单评述,以此作为讨论清代学术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对有清一代的整体学术面貌,从学术渊源、学术流派、研究方法、学术得失等四个方面进行叙述和评价。对于清代的学术成绩,《本朝学术源流概略》按经、史、子、集四部顺序介绍,且《本朝学术源流概略》铺叙多而论述少,目录学色彩浓厚。从他的整体叙述和对清人治学方法、学术得失的评价中,能够看出其倾向性:一是倡汉宋兼采之学;二是推崇经史考订;三是反感空谈微言大义,不满疑古之学;四是重金石之学。

关键词: 罗振玉, 清代学术史, 《本朝学术源流概略》

中图分类号: 

  • K092

〔1〕〔19〕罗振玉:《集蓼编》,罗继祖主编:《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11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77、77页.
〔2〕〔3〕〔8〕〔9〕〔10〕〔11〕〔13〕〔15〕〔16〕〔17〕〔19〕罗振玉:《本朝学术源流概略》序,《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11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94-213、195、214-219、214、239、239、239-240、213、227、239、191-193页.
〔41〕章太炎:《訄书·清儒》,朱维铮编校:《訄书》重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58页.
〔5〕刘师培:《清儒得失论》,《左盦外集》卷9,钱玄同等编:《刘申叔先生遗书》,民国二十五年宁武南氏排印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重印,第1535页.
〔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8页.
〔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10页.
〔12〕〔14〕罗振玉:《海宁王忠悫公传》,《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10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51-252、251-252页.
〔20〕柴德赓:《清代学术史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1] 周云. 学衡派史学思想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88-9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 -204 .
[2] 卢江. 跨越式过渡何以可能——从“恩格斯文本”到生产关系变革的重新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61 -66 .
[3] 赵立彬.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革命参与者的抚恤与安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42 -148 .
[4] 陈民镇. 交错视界中的中外交通——饶宗颐与中外交流史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61 -169 .
[5] 邱海平.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6 -9 .
[6] 何自力. 关于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要原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0 -12 .
[7] 谢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致力于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3 -15 .
[8] 〔澳〕罗兰·博尔臧峰宇, 臧峰宇译, 李萍译校. 马克思主义"暖流"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22 -31 .
[9] 郇庆治.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方法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5 -10 .
[10] 王雨辰. 生态文明的四个维度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