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2): 203-206.

• 文艺观念史新论 • 上一篇    下一篇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

蔡长青   

  • 出版日期:2017-03-15 发布日期:2018-07-27
  • 作者简介:蔡长青,文学博士,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安徽 合肥 230009)。

  • Online:2017-03-15 Published:2018-07-27

摘要: 作为学者,林非并不局限于书斋,避免了纯书斋式学者的狭隘和僵化;作为散文家,他不满足沉浸在个人狭小的天地,因而把思想启蒙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林非继承了鲁迅的启蒙传统,尤其是关于"人"的命题,关注人、理解人、尊重人,在学术与创作中充满了对真的追求,对专制主义的批判,他的学术与创作充分展示了弥足珍贵的人文情怀,真正体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关键词: 林非, 学术, 创作, 人文情怀

中图分类号: 

  • I206.7

〔1〕〔2〕〔3〕林非:《我和鲁迅研究》,《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10期.
〔4〕〔5〕〔6〕林非:《大学里的读书生活》,《半个世纪的思索》,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8-34、35、34页.
〔7〕林非:《浏览二十四史》,《半个世纪的思索》,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3页.
〔8〕〔11〕〔14〕〔15〕〔16〕林非:《鲁迅和中国文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0、244-245、69、85、296页.
〔9〕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第59页.
〔10〕鲁迅:《坟·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54页.
〔12〕林非:《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思想者的心声——林非八秩特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162页.
〔13〕林非:《思想者的心声——林非八秩特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183页.
[1]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2] 吕周聚. 论村上春树的中国情结与创伤记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76-183.
[3] 杨剑龙. 知青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论新世纪的知青电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4-188.
[4] 刘磊,王珏. 清初流人诗与东北地域文化的“疏”与“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82-188.
[5] . 新世纪都市情感小说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07-212.
[6] . 对中国比较文学教材观的反思——兼及王向远与夏景之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1-214.
[7] . 1960年代下半期中国文艺思想与《讲话》——以《人民日报》1967、1970年两个纪念专栏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215-222.
[8] 罗宗宇. 论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歌谣现象的叙事类型和成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34-240.
[9] 徐正英, 李飞跃. 修辞立诚 诚朴雄伟——读纪宝成先生《乐斋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3-236.
[10] 董文桃. 论苏青创作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237-240.
[11] 周景雷. 后乡村叙事:后工业时代的乡村呈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3): 167-171.
[12] 张荣翼. 文学传播中的当代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52-156.
[13] 何锡章. 中国当代流行文化的兴起、"繁荣"与政治文化心理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54-56.
[14] 张利群. 中国文学批评的"全球化"情结与焦虑[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48-152.
[15] 姜国忠. 金庸小说魅力散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1): 169-17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
[2]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 -204 .
[3]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 -41 .
[4] 张勇.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碎片化与体系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86 -93 .
[5] 曾业英. 蔡锷一篇鲜为人知的轶文及其价值——《〈中华民国宪法史案〉总序》作者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47 -154 .
[6] 田涛. 李慈铭与晚清的天津书院教育——基于《越缦堂日记》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63 -168 .
[7] 桓晓虹. 《文心雕龙》“申写郁滞”“吐纳文艺”论解——兼以古医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199 -206 .
[8] 李昕揆. “文变系乎媒介”:互联网与新世纪的文艺思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24 -29 .
[9] 汤姆·洛克莫尔, 崔晨 译, 夏莹 译 校. 唯物主义与马克思思想嬗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30 -37 .
[10] 卢江. 跨越式过渡何以可能——从“恩格斯文本”到生产关系变革的重新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61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