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2): 162-169.

• 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

黄万华   

  • 出版日期:2017-03-15 发布日期:2018-07-27
  • 作者简介:黄万华,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 威海 264200)。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090)

  • Online:2017-03-15 Published:2018-07-27

摘要: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制度,开启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之路,其进程一直面临外来殖民的危险。中国民众的现代国家认同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抗日潮流中达到巅峰,这种国家认同将民族国家的独立、人民大众的解放和世界的平等、人类的和平结合在一起,以此对抗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东亚殖民性,反对世界法西斯势力,构成现代中国建设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东北抗日戏剧开启了这一国家认同,其抗日意识对外团结御敌,对内关怀劳苦大众,其"朝鲜叙事"等对日本殖民现代性的文学"证伪"和对外来殖民者有力的文化抵抗,都表明其国家认同意识是对独立、平等、自由、民主、富裕等世界进步价值的追求。

关键词: 东北抗日戏剧, "九一八", 东亚, 朝鲜叙事, 世界意识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王族牧编:《国防戏剧选》,上海:民族出版社,1937年,第115-132页.
〔2〕易扬:《打回老家去》,上海:上海戏剧出版社,1936年.
〔3〕塞克:《流民三千万(三幕话剧)》,《文学丛报》1936年第3期.
〔4〕许幸之:《最后一课》,邵振宇编:《救亡戏剧》,汉口:战时读物编译社,1938年,第188-214页.
〔5〕徐韬、夏伯:《没有祖国的孩子(三幕话剧)》,《今代文艺》第1卷,1936年第3期.
〔6〕破锣改编:《没有祖国的孩子(两幕话剧)》,《战时艺术》第2卷,1938年第1期.
〔7〕徐韬、夏伯:《没有祖国的孩子(三幕话剧)·后记》,《今代文艺》第1卷,1936年第3期.
〔8〕胡春冰:《突变(八场话剧)》,《矛盾月刊》第2卷,1933年第5、6期合刊.
〔9〕〔朝〕张赫宙:《春香传》,外文译,《艺文志》1939年第1辑.
〔10〕许俊雅:《关于胡风译作〈山灵——朝鲜台湾短篇集〉的几个问题》,《史料与阐释》2011年第2期.
〔11〕外文:《春香传·译后志》,《艺文志》1939年第1辑.
〔12〕〔朝〕张赫宙:《姓权的那个家伙》,黄源译,《文学》第3卷,1934年第1号.
〔13〕〔朝〕文靖珍:《阿里朗(朝鲜歌剧)》,《民族文化》第2卷,1942年第8、9期.
〔14〕〔朝〕文靖珍:《阿里朗(朝鲜歌剧)·序曲》,《民族文化》第2卷,1942年第8、9期.
〔15〕安犀:《一年来的满洲话剧界》,《华文每日》第10卷,1943年第10卷,第3期.
[1]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2]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3] 冯静.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74-179.
[4] 张娟.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学衡派生存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3-217.
[5] 汪沛. 新文化的重释与新倡——“中国新文化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5-228.
[6]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7]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8]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9]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188.
[10] . 纪实与回忆:论郭沫若、谢冰莹对从军北伐的不同书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0-174.
[11] . 在现代性中开启的中国女性文学批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5-180.
[12] . 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李健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81-186.
[13] . “民国”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89-195.
[14] 李红梅. 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中的乐天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29-233.
[15] 黄万华. 战时中国文学呈现的中外文学交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90-19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 -204 .
[2] 卢江. 跨越式过渡何以可能——从“恩格斯文本”到生产关系变革的重新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61 -66 .
[3] 周艳玲. 移动社交网络公共信息传播的社群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89 -97 .
[4] 赵立彬.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革命参与者的抚恤与安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42 -148 .
[5] 陈民镇. 交错视界中的中外交通——饶宗颐与中外交流史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61 -169 .
[6] 邱海平.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6 -9 .
[7] 何自力. 关于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要原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0 -12 .
[8] 谢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致力于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3 -15 .
[9] 〔澳〕罗兰·博尔臧峰宇, 臧峰宇译, 李萍译校. 马克思主义"暖流"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22 -31 .
[10] 董丛林. 天津教案后《传教章程八条》的筹议与夭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26 -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