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2): 109-116.

• 法制文化史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法推动婚俗改革的实践--以侗族、苗族的碑文资料为基础

徐晓光   

  • 出版日期:2017-03-15 发布日期:2018-07-27
  • 作者简介:徐晓光,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 贵阳 550001)。

  • Online:2017-03-15 Published:2018-07-27

摘要: 碑文是民间法案例的一种反映,我国西南地区侗族、苗族的相关碑文反映了少数民族婚俗改革的发展,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碑文反映出法律对"姑舅表婚"这种特殊习俗的态度。这种婚俗在明代已有禁止趋向,只是朝廷宽宥的态度使其没有被收入《 大明律 》,而清代这种婚俗则为法律明令禁止。碑文上所记载的案例也反映出当时法律在彩礼上对这一婚俗是不提倡的,但是法律在与民间法的博弈上又处于妥协态势。直至清朝末期,由于社会精英的促进,才使得法律对这一婚俗的禁止有所成效。法律的发展反映了婚俗改革的历程,这也是民间法与国家法博弈的结果,其中对两种关系的处理,值得现代婚姻法立法借鉴。

关键词: 侗族苗族, 婚俗改革, 国家法, 民间法

中图分类号: 

  • DF09

〔1〕康熙《思州府志》卷1《区域志·风俗》,第250页.
〔2〕《大清律例》卷10《户律·婚姻》,北京:法律出版社,第53页.
〔3〕薛允升:《读例存疑重刊本》,《户律·婚姻·尊卑为婚》,北京:法律出版社,第311页.
〔4〕〔12〕〔16〕〔18〕锦屏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县志编纂委员会:《锦屏碑文选辑》,贵阳:锦屏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辑室,1997年,第74-75、72、66、67页.
〔5〕乾隆《开泰县志》卷20《风俗》,第43页.
〔6〕〔7〕〔8〕〔9〕〔10〕张子刚:《从江石刻资料选编》,贵阳:从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印刷中心,1990年,第53页.
〔11〕〔15〕徐晓光:《款约法——黔东南侗族习惯法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79页.
〔13〕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刘榜离、王胜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78页.
〔14〕陈远卓:《“永定风规”碑的由来》,全国政协暨湖南、贵州、广西、湖北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侗族百年实录》上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60-64页.
〔17〕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50页.
〔19〕龙泽江、张和平:《石头法的现代传承——月亮山苗族椰规改革纪实》,《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年第2期.
[1] 苏敏华.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的被害人赔偿与补偿程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79-84.
[2] 王淑敏. "一带一路"的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的互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85-89.
[3] 房文翠. 司法责任制语境下的法律统一适用标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90-95.
[4] 李栋. 普通法"关系"的发展与历史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02-108.
[5] 徐爱国. 巫术入罪与去罪--一个法律史视角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37-141.
[6] 郑全红. 民初女子财产继承权的变迁--以大理院判例为中心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42-149.
[7] 朱红林. 史与秦汉时期的决狱制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50-155.
[8] 霍存福. 宋代“鞫谳分司”:“听”“断”合一与分立的体制机制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22-31.
[9] 祖伟. 我国传统契约文书“恐后无凭”套语的证据实质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32-39.
[10] 王帅一. 明清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关系:土地契约的多样性表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79-80.
[11] . 黄岩诉讼档案状词真实性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94-98.
[12] 苏亦工. 康熙朝《刑部现行则例》的修颁时间、传本及特色[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02-106.
[13] 刘志松. 清代河工贪冒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07-11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2]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 -204 .
[3] 卢江. 跨越式过渡何以可能——从“恩格斯文本”到生产关系变革的重新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61 -66 .
[4] 赵立彬.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革命参与者的抚恤与安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42 -148 .
[5] 陈民镇. 交错视界中的中外交通——饶宗颐与中外交流史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61 -169 .
[6] 邱海平.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6 -9 .
[7] 何自力. 关于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要原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0 -12 .
[8] 谢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致力于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3 -15 .
[9] 〔澳〕罗兰·博尔臧峰宇, 臧峰宇译, 李萍译校. 马克思主义"暖流"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22 -31 .
[10] 郇庆治.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方法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5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