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2): 178-184.

• 文艺观念史新论 • 上一篇    下一篇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

张法   

  • 出版日期:2017-03-15 发布日期:2018-07-27
  • 作者简介:张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 金华 321004)。

  • Online:2017-03-15 Published:2018-07-27

摘要: 神在原始社会主要是以虚体的灵-mana-spirit而存在的,灵成为理解原始艺术的核心。灵有五大特点:由观天而来的统一性,由天带动的昼夜轮回而来的变化性,由人口少、认识狭而来的灵的整体的混沌性,灵以灵显的方式呈现,灵显之物主要以非人的植物动物天相的形象为载体呈现出来。灵的五特点主要在仪式中体现。学人对原始之灵的理论把握,可以此归简为五大概念:仪式、图腾、萨满、傩相、玛纳(mana)。三大文化的原始之灵有不同特点,但又有其共性,成为理解原始艺术的基础。

关键词: 灵-mana-spirit, 五大特点, 仪式四要项, 五大概念

中图分类号: 

  • B83

〔1〕〔苏〕谢亚托卡列夫:《人类与宗教》,魏庆征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207-208页.
〔2〕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5-259页.
〔3〕〔9〕〔17〕〔18〕Wendy Doniger & others ed.,Encyclopedia of World Religions,Chicago:Encyclopædia Britannica,Inc. 2006,pp.697,1105,945,468.
〔4〕〔加〕布鲁斯·G. 崔格尔:《理解早期文明: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71-272页.
〔5〕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2页.
〔6〕〔美〕布赖恩·费根:《地球人:世界史前史导论》(第13版),方辉译,济南:山东画报社,2014年,第16页.
〔7〕〔美〕米尔哈·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晏可佳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9-41页.
〔8〕David S. Noss,History of the World’s Religions,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Hall, Inc.1999,10th, pp.8-18.
〔10〕陶立璠:《傩文化刍议》,《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11〕林河:《论傩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民族艺术》1993年第1期.
〔12〕曲六一、钱茀:《东方傩文化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7页.
〔13〕林河:《傩史:中国傩文化概论》,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 68页.
〔14〕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第十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14页.
〔15〕 Wendy Doniger & others ed.,Encyclopedia of World Religions,Chicago: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Inc. 2006, p.697;〔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巫相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8-143页.
〔16〕吴小奕:《释古楚语词“灵”》,《民族语文》2005年第4期.
[1]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2]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3]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4]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5]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6]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7]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8]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9]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10]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11]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12]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13]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14]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15] 许宏香. “尊德性”:王国维美学思想与儒家心性传统的价值关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94-20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 -204 .
[2] 卫兴华.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5 -14 .
[3] 卢江. 跨越式过渡何以可能——从“恩格斯文本”到生产关系变革的重新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61 -66 .
[4] 赵立彬.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革命参与者的抚恤与安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42 -148 .
[5] 陈民镇. 交错视界中的中外交通——饶宗颐与中外交流史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61 -169 .
[6] 冯彦君. 退休金给付请求权困境的破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42 -49 .
[7] 高君. 推进居村农民市民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94 -101 .
[8] 邱海平.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6 -9 .
[9] 何自力. 关于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重要原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0 -12 .
[10] 谢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致力于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3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