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3): 45-52.

• 论文社会学方法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定性研究概念与类型的探讨

风笑天   

  • 发布日期:2018-07-26
  • 作者简介:风笑天,社会学博士,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南京210023 )。

  • Published:2018-07-26

摘要: 大多数文章中提到的定性研究与质性研究、质化研究、质的研究指的都是同一件事。这四种译名不存在优劣之分,使用哪一种可以说只是学者的个人喜好而已。之所以更倾向于使用"定性研究"这一概念,主要考虑的是国内社会科学界的习惯和误解,是为了更明确地告诉读者定性研究也是一种类似于定量研究那样的,有特定的哲学基础、特定的视角和策略、特定的操作方法和技术的具体研究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定性研究首先分为以"深入实地"为特征的实地研究、以"专注于文本"为特征的各种文本研究,再加上以"研究对象数目"为特征的个案研究、以"建立理论为目标"的扎根理论研究以及以"影响和干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行动研究,这五种研究方式可以看作是定性研究方法中最重要的研究类型。

关键词: 定性研究, 实地研究, 个案研究, 扎根理论, 文本研究, 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 

  • C913

〔1〕〔20〕伍威·弗里克:《质性研究导引》,孙进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5-6页.
〔2〕王嘉毅:《定性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西北师大学报》1995年第2期.
〔3〕马克·康斯特斯、张莉莉:《教育定性研究的概念和方法探讨》,《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3期.
〔4〕陈向明:《定性研究方法评介》,《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3期.
〔5〕秦金亮:《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向——质化研究方法述评》,《山西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6〕凌建勋、凌文辁、方俐洛:《深入理解质性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1期.
〔7〕〔9〕陈向明:《“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如何进入研究现场》,《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8〕《中国大百科词典》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33页.
〔10〕〔17〕诺曼·K.邓津、伊冯娜·S.林肯:《定性研究:方法论基础(第1卷)》,风笑天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5页.
〔11〕罗伯特·C.波格丹等:《教育研究方法:定性研究的视角》(第4版),钟周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页.
〔12〕〔25〕Punch,K.,Introduction to Social Research: Quantitative & Qualitative Approaches, CA:Sage Publications Inc.,2014,pp. 117,113-142.
〔13〕〔16〕〔28〕马修·迈尔斯、迈克尔·胡贝曼:《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张芬芬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9、10、2页.
〔14〕〔18〕〔19〕德尔伯特·C.米勒等:《研究设计与社会测量导引》(第6版),风笑天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3、25、134页.
〔1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6页.
〔21〕科瑞恩·格莱斯:《质性研究方法导论(第4版)》,王中会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3年,第4-16页.
〔22〕〔30〕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8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353-390、354页.
〔23〕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郝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59-556页.
〔24〕Bryman,A.,Social Research Method(Second edition),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pp.266-416.
〔26〕Vander Stoep,S.W.,Johnston,D.D.,Research Methods for Everyday Life:Blend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NY:Wiley & Sons Inc.,2009,pp.199-220.
〔27〕Nachmias,C.F.,& Nachmias, D.,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6th ed), Longdon:Worth Publishers,2000,p.257.
〔29〕大卫·马修、卡罗拉·D.苏登:《社会研究方法基础》,陆汉文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81页.
[1] 何文炯.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机理分析及效应提升[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55-62.
[2] 高和荣. 底线公平对西方社会保障公平理论的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63-69.
[3] 高传胜.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70-76.
[4] 秦明瑞. 系统的逻辑:卢曼理论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演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77-84.
[5] 何旭明. 社会学质性研究何以具备可推广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85-91.
[6] 王远. 从“民本”到“人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保障思想传统与当代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54-59.
[7] . 养老保障迈入服务时代的制度文化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41-45.
[8] . 中国失独者贫困状况及救助体系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46-50.
[9] . 社会政策视阈下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新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51-56.
[10] 李凡. 消费文化的兴起与生态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49-53.
[11] 杨凤. 女性主义视域中社会性别建构的两个向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64-67.
[12] 张继军. 守独务同、别微见显:萨义德的“血亲与姻亲”概念——基于修辞学的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80-83.
[13] 王慧博.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入风险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58-64.
[14] 詹娜. 现代化进程中的姻亲关系审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48-50.
[15] 高连克.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58-62.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