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3): 190-199.

• 西方文艺理论热点问题研 • 上一篇    下一篇

俄罗斯形式论学派文论的中国之旅--以"陌生化学说"为中心

周启超   

  • 发布日期:2018-07-26
  • 作者简介:周启超,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领军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 杭州 330100)。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WW003)

  • Published:2018-07-26

摘要: "俄罗斯形式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登陆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俄罗斯形式论学派在当代中国的接受进入一个"新时期"。这个新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对俄罗斯形式论学派持有不同的评介倾向。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有一批学者开始努力透视形式论学派的思想精髓,竭力汲取其中方法论的精华。1989年,当代中国学界对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译介与研究全方位展开。中国学者不仅全面译介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理论文本,而且还关注这一学派在当代文论界的命运,出现了各类研究成果。一类是以论文为主,进行专题研究;另一类是以著作为主,全面研究俄国形式主义。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专题研究就是对两个核心概念"文学性"与"陌生化"的深入探讨;另一个专题研究是"文学史观"的研究。新世纪以降,新气象集中体现在研究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专著不断涌现,对俄罗斯形式论学派领袖人物或主要干将的理论建树的个案研究,不少学者开始以比较诗学的视野来考察俄罗斯形式论学派。俄罗斯形式论学派已经被当代中国学界(甚至民间)广泛接受,"陌生化"理论不再陌生。"陌生化"成为当代中国文论界持续研究的主题。自觉运用"陌生化"理论解读中国文学文本或外国文学文本,或以"陌生化"理论梳理古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当代中国作家在创作中充分体认"陌生化",不断追求"陌生化",甚至有学者致力于建构中国的"陌生化"理论。

关键词: 俄罗斯形式论学派, 中国, "陌生化", 翻译, 接受

中图分类号: 

  • I206

〔1〕〔2〕汪介之:《俄国形式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3 期.
〔3〕〔19〕〔爱沙尼亚〕扎娜·明茨、伊·切尔诺夫编选:《俄罗斯形式论学派文选》,塔尔图:塔尔图大学出版社,1976年.
〔4〕《1917—1932苏联美学思想史略》,莫斯科:艺术出版社,1980年.
〔5〕〔苏〕日尔蒙斯基:《文学理论·诗学文体学》,列宁格勒:科学出版社,1977年.
〔6〕〔苏〕梯尼亚诺夫:《诗语问题》,莫斯科:苏联作家出版社,1965年.
〔7〕〔苏〕托马舍夫斯基:《文学理论·诗学》:莫斯科:国家出版社,1928年.
〔8〕〔苏〕什克洛夫斯基:《情节的展开》,彼得格勒:“奥波亚兹”,1921年.
〔9〕方珊:《作为手法的艺术》,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6页.
〔10〕谢天振:《作为艺术的手法》,《上海文论》1990年第5期.
〔11〕〔苏〕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邓勇、陈松岩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
〔12〕〔美〕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3〕〔法〕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14〕钱佼汝:《“文学性”和“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早期的两大理论支柱》,《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
〔15〕赵志军:《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
〔16〕方珊:《形式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
〔17〕彭克巽主编:《苏联文艺学学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8〕周启超:《俄国象征派的文学理论建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20〕张冰:《陌生化诗学:俄罗斯形式主义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1〕杨向荣:《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湖南: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
〔22〕朱涛:《扬·穆卡若夫斯基的文学与美学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23〕张凌云:《俄国形式学派百年纪念活动拉开帷幕》,《俄罗斯文艺》2004年第1期.
〔24〕杜常婧:《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4届年会在京召开》,《俄罗斯文艺》2012年第3期.
〔25〕朱刚编著:《20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6〕王一川主编:《西方文论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7〕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28〕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29〕刘象愚主编:《外国文论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0〕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论》编辑委员会编:《文艺学和新历史主义·世界文论》第1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31〕〔32〕周启超:《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第2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第74、95页.
〔33〕李刚:《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宋诗话中的语言批评》,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4〕韩少功:《再提陌生化》,《文艺报》2012年11月26日,第6版.
〔35〕南帆主编:《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
[1] 于景祥. 《文心雕龙》用典的成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93-199.
[2] 刘勇, 张悦. 从史料到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瓶颈与突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0-205.
[3] 宋文坛, 周景雷. 怎样“继往”?如何“开来”?——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历史处境与文学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206-212.
[4] 吕周聚. 论朦胧诗与九叶诗派的内在渊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22-31.
[5] 周晓风. 新诗的理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2-36.
[6] 曹金合. 莫言新时期以来带有先锋意识的小说结构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37-42.
[7] 李雁. 中国新时期乌托邦小说的类型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43-48.
[8] 于景祥. 王文濡的骈文史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2-178.
[9] 黄念然. 论"十七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3-20.
[10]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11]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12]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13] 蔡长青. 人文情怀:林非学术与创作的共同指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203-206.
[14] 夏中义. 苏联模式与郭绍虞“学科变异”——对1959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思想史解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22-130.
[15] 刘锋杰. “文学的自觉”与“文以载道”的错位——从郭绍虞的相关研究说开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31-14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