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7 ›› Issue (3): 122-133.

• 边疆史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论辩

赵永春   

  • 发布日期:2018-07-26
  • 作者简介:赵永春,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 长春130012)。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027)

  • Published:2018-07-26

摘要: 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一种看法,即古代的中国不是一个国家,仅仅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古代的中国只有天下没有国家。其实,中国古代所建的各个政权,皆以"国"相称,具备国家形态,可以称之为古代国家。在这些古代国家之中,华夏汉族建立的国家都自我认同为"中国"国家,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也没有自外于"中国",也都自我认同为"中国"国家,它们无疑都是"中国"。中国古代各个国家政权的名称虽然多而异,但却用各个政权都愿意使用的"中国"国家的统称连接起来,才使"中国"历代相承、连绵不断地延续下来,才使复数的"中国"国家逐渐凝聚到一起,发展成为统一的、单数的"中国"国家。古代的中国不仅是一个文明、一个文化共同体,也是一个历代相承、连绵不断的国家。古代的中国具有国家性质,是不应该否定的。

关键词: 辽帝国, 漠北蒙古, 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 

  • K246

〔1〕〔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22页.
〔2〕尼克:《哲学评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1页.
〔4〕〔美〕房龙:《人类的艺术》,衣成信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第582页.
〔5〕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86页.
〔6〕矢野仁一:《大东亚史的构想》,东京:目黑书店,1944年,第34页.
〔7〕陈舜臣:《日本人和中国人》,邱岭译,范闽仙校,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119页.
〔8〕梅小璈、梅小侃编:《梅汝璈东京审判文稿》,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54页.
〔9〕孙之俊:《思想·手迹·足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112页.
〔10〕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4页.
〔11〕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第60页.
〔12〕施蛰存:《〈人类的艺术〉应当推荐给青少年阅读》,语文学习编辑部编:《专家教授推荐青少年成长必读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26页.
〔13〕李昉等:《太平御览》卷779《奉使下》,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第3452页.
〔14〕班固:《汉书》卷52《韩安国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400页.
〔15〕范晔:《后汉书》卷18《臧宫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95页.
〔16〕〔27〕朱彧:《萍洲可谈》卷2,《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5、25页.
〔17〕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67《陈纪》,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180页.
〔18〕〔5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2《唐纪》,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391、6391页.
〔19〕〔5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汉纪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739、739页.
〔20〕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85《后晋纪六》,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325页.
〔21〕〔29〕〔30〕〔55〕于慎行《榖山笔麈》卷13《称谓》,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48、148、135、148页.
〔22〕魏征等:《隋书》卷41《高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84页.
〔23〕刘昫等:《旧唐书》卷3《太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页.
〔24〕王方庆辑:《魏郑公谏录》卷4《对高丽等三蕃僧求学》,《丛书集成新编》影印《畿辅丛书》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77页.
〔25〕刘昫等:《旧唐书》卷139《陆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806页.
〔26〕刘昫等:《旧唐书》卷16《穆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02页.
〔28〕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77《安边御寇·南蕃呼中国为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009页.
〔31〕〔56〕王士禛:《池北偶谈》卷21《谈异二·汉人唐人秦人》,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06、506页.
〔32〕孙元衡:《赤嵌崁集·祼人丛笑篇》,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文献丛刊》第10种,台北:台湾银行,1958年,第25页.
〔33〕吴广成:《西夏书事》卷8,《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54页.
〔3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8,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318页.
〔35〕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48页.
〔3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2,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401页.
〔37〕桓宽:《盐铁论》卷3《轻重第十四》,《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96页.
〔38〕扬雄:《扬子法言》卷4《问道》,《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41页.
〔39〕脱脱等:《宋史》卷48《天文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56页.
〔40〕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57页.
〔41〕赵与时:《宾退录》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4页.
〔42〕脱脱等:《宋史》卷487《高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050页.
〔43〕魏泰:《东轩笔录》卷3,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3页.
〔44〕余继登:《典故纪闻》卷3,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3页.
〔45〕《明太宗实录》卷33,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文化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583页.
〔46〕《明宣宗实录》卷112,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文化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2521页.
〔47〕《明神宗实录》卷539,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文化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10258页.
〔48〕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下《珠玉第十八·宝》,崇祯刻本,第58页A面.
〔49〕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73页.
〔50〕司马迁:《史记》卷27《天官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879页.
〔51〕班固:《汉书》卷96《西域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913页.
〔5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47《汉纪》,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1518页.
〔57〕〔58〕房玄龄等:《晋书》卷101《刘元海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648、2649-2650页.
〔59〕房玄龄等:《晋书》卷105《石勒载记下·石弘》,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53页.
〔60〕房玄龄等:《晋书》卷77《蔡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39页.
〔61〕房玄龄等:《晋书》卷37《宗室·济南惠王遂传附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02页.
〔62〕房玄龄等:《晋书》卷108《慕容廆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10页.
〔6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5《魏纪七》,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391页.
〔6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04《晋纪》,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3280页.
〔65〕房玄龄等:《晋书》卷113《苻坚载记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99页.
〔66〕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86《后汉纪》,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327页.
〔67〕房玄龄等:《晋书》卷114《苻坚载记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911-2914页.
〔68〕魏收:《魏书》卷41《源贺传附子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27页.
〔69〕魏收:《魏书》卷18《太武五王·广阳王建闾传附嘉子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30页.
〔70〕魏收:《魏书》卷65《李平传附李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460页.
〔71〕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30《瓦剌厚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77页.
〔72〕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1《宗藩·亲王娶夷女》,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07页.
〔73〕解缙等:《永乐大典》卷19792《服·公服》,王曾:《王沂公笔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475页.
〔74〕脱脱等:《辽史》卷104《刘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455页.
〔75〕脱脱等:《金史》卷63《后妃传·海陵嫡母徒单氏》,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06页.
〔76〕脱脱等:《金史》卷49《食货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09页.
〔77〕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38《赞·赵闲闲真赞二首》,《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19页.
〔78〕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20《资善大夫吏部尚书张公神道碑铭并引》,《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116页.
〔79〕宋濂等:《元史》卷164《魏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858页.
〔80〕宋濂等:《元史》卷170《申屠致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990页.
〔81〕宋濂等:《元史》卷167《张立道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917页.
〔82〕吴莱:《渊颖集》卷5《论倭》,《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2年,第1209册,第86-87页.
〔83〕苏天爵:《元文类》卷40《经世大典序录·市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01页.
〔84〕黄淮、杨士奇等辑:《历代名臣奏议》卷350《夷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543页.
〔85〕黄淮、杨士奇等辑:《历代名臣奏议》卷195《戒佚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555页.
〔86〕宋濂等:《元史》卷136《哈剌哈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293页.
〔87〕宋濂等:《元史》卷186《曹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282页.
〔88〕郑麟趾:《高丽史》卷109《李穀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161册,第694页.
〔89〕宋濂等:《元史》卷184《王克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232页.
〔90〕《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5,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46页.
〔91〕〔92〕《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42,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69、569-578页.
〔93〕《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46,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40-441页.
〔94〕《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53,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05页.
〔95〕《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54,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22页.
〔96〕《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13,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59页.
〔97〕《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67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3页.
〔98〕《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777,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33-538页.
〔99〕《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858,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94页.
〔100〕《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卷201,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82页.
〔101〕《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784,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43页.
〔102〕《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543,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92页.
[1] 程妮娜. 女真与辽朝的朝贡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01-110.
[2] 吴凤霞. 辽朝经略平州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11-115.
[3] . 木叶山地望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69-172.
[4] 向南. 辽代萧氏后族及其居地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135-141.
[5] 王滔韬. 辽朝南面宰相制度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00-106.
[6] 张志勇. 论辽代的法律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07-111.
[7] 国庆. 清源正本解惑释疑--读任爱君著《契丹史实揭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75-175.
[8] 王绵厚. 辽代佛学字书《龙龛手镜》考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00-103.
[9] 韩茂莉. 辽代前中期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及毗邻地区农业人口探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104-109.
[10] 裴铁军. “钱荒”与金代交钞制度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38-142.
[11] 魏志江. 论辽帝国对漠北蒙古的经略及其对草原丝绸之路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14-121.
[12] 冯永谦. 契丹史研究的新成果--黄凤岐著《契丹史研究》评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171-172.
[13] 刘晓飞. 吾以尘缘事梵刹——试析金代汉族家庭的宗教信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78-182.
[14] 吴凤霞. 金代女真学的兴衰及其历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12-11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林毅夫,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吉林振兴发展研究——《吉林报告》分析思路、工具方法与政策方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 -16 .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 -29 .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 -41 .
[4] 尹志超, 杨超. 夫妻相对收入与幸福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42 -50 .
[5] 孙巍, 王亚君.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51 -59 .
[6] 张一兵. 义肢性工具模板和符码记忆中的先行时间——对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0 -65 .
[7] 张亮. 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创新道路析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66 -72 .
[8] 孙琳. 论置身性解释学:在现象学与辩证法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3 -78 .
[9] 胡大平. 哈维的空间概念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79 -86 .
[10] 卓承芳. 维希留“速度—空间”观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87 -92 .